笔趣阁 > 列国纪事 > 第三十九章 晋文图霸

第三十九章 晋文图霸


  晋文公即位后,大刀阔斧地实施内政改革。整饬吏治,任用功臣,安抚百官,授职明责。废除旧法,减少赋税。舍弃禁令,广施恩德。救乏振滞,帮扶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清剿匪盗,畅通道路。奖励农耕,宽免徭役,倡导节俭,积蓄财富。改革政令,明德重教,厚养民xing,举善任能。严明吏律,赏贤罚恶。

  为成就大业,晋文公谨记秦穆公的临别赠言,宽仁厚德,化敌为友,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三老,礼宾客,友故旧。晋国的十一大族(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均在zhèngfu担任官职。姬姓忠良,安排在都城任职;异姓贤能,安排在边远县邑任职;王公贵胄享用国家贡赋,大夫赐给采邑,士人使用公田,庶民自食其力,百工商贾依附官府生活,皂隶依靠职务津贴生活,家臣依靠大夫的加田生活。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安民的措施,使国家大治,政治清明,百业复兴,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祥和升平的景象。

  公元前636年冬天,周王室发生内乱。

  起初,滑国依附郑国,郑国被楚国征服以后,滑国又投靠卫国。郑文公恼怒,起兵攻打滑国。周襄王派大夫伯服、游孙伯前往郑国调停,劝阻郑国不要对滑国动武。郑文公怨恨当年周惠王没有送他父亲(郑厉公)酒爵,也嫉恨周襄王袒护卫、滑,便拘押了周王的两位大夫。周襄王恼怒,准备联络狄人起兵伐郑。大臣富辰极力劝阻,并诵读了《棠棣》这首诗,希望周王以亲情为重,不要招引戎狄攻打同姓国家,避免祸乱。周襄王不听,坚持搬请狄兵,教训郑国。不久,狄人进入中原,攻占郑国的栎邑。周王为表示谢意,打算迎娶狄女隗氏。富辰再次劝谏说:“狄人贪婪无厌,狄女缺少教化,君王这样做,必定会留下隐患。”周襄王不理,坚持迎立隗氏为王后,最终导致祸乱发生。

  隗氏进宫后,无视纲常戒律,与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私通,天长ri久,事情败露。周王一怒之下,废了狄后。王子带与隗氏密谋,纠集颓叔、桃子等大臣,会同狄人攻打王室。周襄王恐惧,逃出洛邑,前往郑国的汜地(今河南襄城)避难。王子带打败周王的军队,俘虏了周公忌父,大夫原伯、毛伯、富辰,然后带着隗氏移居温邑。王室出现分列局面。

  是年冬天,周襄王派人向秦、晋两国告急。秦穆公、晋文公两人都想利用这个机会,赢得周王的信任,以提升其声威。

  秦穆公见过周王的使臣,立即帅军向东进发。次年chun天,秦军驻扎在黄河岸边,准备前往汜地,护送周襄王返回洛邑。

  狐偃得到情报,向文公进谏说:“秦军已驻扎在河上了!求助诸侯,莫如勤王,这是大好时机。当年先君文侯辅佐平王东迁,名扬天下,方有今ri的晋国。我们距汜地最近,如果让秦国抢先一步送走周王,就等于自己放弃了向诸侯发号施令的机会,而且还会留下笑柄。”文公不愿冒然行事,就让狐偃占卜,显示“吉利”,得到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作战的预兆。文公说:“我不敢当,再占筮!”占筮的结果还是“吉利”。文公很高兴,说:“好!那就不必烦劳秦军了。”于是,派人辞谢秦穆公说:“叛匪就在晋国的眼皮底下,周王避难之处也近在咫尺。平定叛乱,护送周王返京,理应是晋国的职责,不敢烦劳秦伯长途劳顿。”秦穆公无奈,未及渡河就撤退了。

  晋文公辞退秦军,率领左右二军沿黄河而下。三月甲辰ri,进驻阳樊。派右军包围温邑,抓捕王子带,将其押至隰城处死。派左军前往汜地迎接周襄王。四月丁巳ri,护送周王返回洛邑。次ri,周王设享宴款待文公。为表彰其勤王之功,将南阳一带的阳樊、温、原、州、陉、稀、组、櫕茅八邑之田赐予晋国。

  阳樊人不服晋人管制,晋军便包围了阳樊,想要以武力镇压造反的百姓。阳樊守将苍葛在城头大声喊道:“圣主以德安抚中原,以刑罚震慑四夷,而晋人却反其道而行,我等岂敢归附?大家谁不是天子的亲戚,难道都要抓起来吗?”文公闻听,对将士们说:“强扭的瓜不甜,要想号令天下,就得施行仁政。”遂下令解除包围,放走百姓,只占领土地。文公又致书苍葛,表示道歉。于是苍葛布告阳樊百姓:“愿意从服晋侯者留下,想要归周者可以离去。”布告发出,有大半百姓请求离开,苍葛带领他们迁居轵村(今河南济源南)。

  不久,原邑人也起来造反,晋军围攻原邑,原邑人不肯投降。文公对众将说:“兵临城下,以武力威胁,他们反而会以死相拼。”遂命令军队后撤一舍。三天以后,原邑人自愿归附。文公把原伯迁到翼地,让赵衰做原邑大夫,狐毛的儿子狐溱做温邑大夫。由此,晋国开始管辖南阳的疆土。

  晋文公即位后,接连做了几件震动中原的大事,激发了他称霸的野心,开始扩充军队,积极向外拓展。

  公元前635年秋,秦、晋两国合力攻打鄀国(今河南淅川西南)。鄀国是楚国的属国,楚王派申公(斗克)和息公(屈御寇)率领申、息两地的军队,戍守鄀都商密。秦国人巧施计谋,诱骗商密人投降,俘虏了申公和息公。

  宋成公见晋国兴起,又因先君宋襄公曾与晋文公友善,便背离楚国,亲附晋国,引起楚国的忌恨。公元前634年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征讨宋国,包围缗邑。次年chun天,楚国又纠合陈、蔡、郑、许等**队,二次伐宋。宋成公恐惧,派司马公孙固向晋国告急。

  此时,齐国也面临楚国的威胁。齐桓公死后,有七个儿子逃往楚国,做了楚国的大夫。因齐孝公进犯鲁国,鲁君请求楚国援助。于是楚军攻占了齐国的谷邑,并派齐桓公的儿子雍和楚大夫申公叔驻守谷邑。因此,齐孝公也派人向晋国求援。

  晋文公召集群臣商议,大夫先轸说:“急人之难,知恩图报,方能取信于诸侯。成就霸业,在此一举!”狐偃献计说:“曹国新近归附楚国,卫国刚与楚王结亲,如果攻打曹国和卫国,楚国必然救援,这样一来,齐、宋两国就无忧了。”晋文公采纳先轸、狐偃的计谋,决定攻打曹、卫。

  公元前633年冬,晋文公在被庐举行阅兵大典,将军队扩编为三军。根据赵衰的建议,任命郤縠领中军,郤臻辅佐;狐毛领上军,狐偃辅佐;栾枝领下军,先轸辅佐;荀林父驾御战车,魏犨为车右,赵衰为大司马。三军既成,接连cāo练三ri,士气高昂,群情激奋。

  次年chun,晋国向卫国借道,出兵攻打曹国,被卫国拒绝。晋文公恼怒,率军调转方向,绕道从南边渡过黄河,直接向卫国发起进攻。正月,占领卫国的五鹿。二月,晋文公与齐孝公在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结盟,准备合力伐卫。卫成公恐惧,请求归附,被文公拒绝。卫成公又想亲近楚国,卫国人反对,将成公逐出国都。楚国闻讯,出兵救卫,但未能取胜。这时,鲁大夫公子买还在卫国驻防,鲁僖公害怕晋侯降罪,便杀了公子买,以讨好晋国。

  三月,晋军攻克曹国都城。此时,楚军对宋国的围攻还在继续,宋国不断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想出战,但齐、秦两国却按兵不动,不想与楚国结怨。先轸向文公献计说:“只有让楚国激怒齐、秦,他们才会开战。”文公说:“楚国强大,齐、秦两国都抱着克制的态度,很难办到。”先轸又说:“可以先让宋国出面,用厚礼贿赂齐、秦两国的大臣,让他们替宋国求情,停止围攻。然后,我们再拘捕曹君,把曹、卫的土地分出一些赠给宋国。楚人看见宋国得到曹、卫的土地,必然很恼火,就不会答应齐、秦两国的请求。这样一来,齐、秦两家在楚国人那里碰了钉子,必然怨恨楚国,他们能不参战吗?”

  文公很高兴,遂依计而行。事情的进展得很顺利,齐、秦两国的态度很快转变,答应与晋国合力对付楚国。

  这时,楚国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楚成王出于对晋文公的迷信,一直不愿意与晋国发生正面冲突。于是主动退驻申城,命子玉解除对宋国的围攻,撤离宋国。楚成王说:“不要与晋军对抗,也不必追逐他们。上天的安排,难道能废除吗?《军志》上说,适可而止,知难而退。又说,有德行的人不可抵挡。这三点记载,都适合晋国。”子玉抱怨楚王对晋文公过于宽厚,坚持要与晋国交战,反对撤兵。楚王发怒,下令减少子玉的军队,只留西广、东宫和若敖的一百八十辆战车继续作战。

  楚子玉派使者与晋国交涉,提出从宋国撤兵的条件:晋国必须让卫君复位,释放曹君并退还曹国的土地。否则,决不撤兵。

  狐偃劝谏文公拒绝子玉的要求,先轸却说:“何不将计就计?先答应他们。安定百姓是合乎礼的,楚国人的一句话,安定了曹、卫、宋三个国家,而狐偃的一句话,将会毁灭它们三国!假如这样,我们就失礼了。不如私下先答应曹、卫,恢复他们的国家,然后拘捕楚国使者,以激怒楚国人,离间曹、卫与楚国的关系。”

  晋文公同意先轸的计谋,遂将楚国使者囚禁在卫国,暗中又让曹、卫复国。曹、卫感激晋国,宣布与楚国绝交。子玉大怒,知道是晋人从中作祟,立刻发兵攻打晋军。晋文公下令,后撤九十里(三舍)。军吏迷惑不解,文公说:“当年楚王有恩德于寡人,寡人曾经答应他,两国如有交锋,寡人甘愿退避三舍,然后方可迎战。”

  晋军主动退却后,楚军将士请求撤兵,子玉不许,坚持继续前进。

  于是,晋文公联合齐、秦、宋三国的军队,迎击楚军。城濮大战随之爆发。


  (https://www.biqwo.com/dudu/2/2786/148035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