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列国纪事 > 第十四章 运筹帷幄

第十四章 运筹帷幄


  世人称颂管仲是贤臣,但孔子小看他。

  司马迁说:难道是因为周朝衰微,管仲不勉励齐桓公为天子效力,而只图称霸天下吗?

  实际上,孔子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倾向,在许多人心里,姬周的王业才是正道。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管仲才让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自从管仲拜相以来,齐桓公几乎每天都要与他交谈,或者把自己的想法记在书简上,派人送到相府。针对齐国今后的改革发展,君臣二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有一天,齐桓公向管仲请教治国方略。管仲说:“治国的根本在于治民。人常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有所行,下有所效’。所以,国君首先要做到两点,一要抓住四季农时,发展生产,使百姓拥有充足的粮食和财货;二要取信于民,做到‘言必行,信必果’。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谈及治国大计。”

  桓公笑着说:“这有何难?即使十条百条,我也一定能做得到。请相父明示。”

  管仲说:“治民之术,有国颂、四维、四顺、十一经及六亲五法之分。关于国颂,我刚才已经提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还在于整饬四维。四维,即礼、义、廉、耻。有礼才能有节,有义才能有信,有廉才能有德,有耻才能有所忌讳。国家有了四维,君主的地位就会安稳,百姓的行为就会规范,正义就能得到伸张,jiān诈邪僻之事就会遭人唾弃;所谓四顺,就是要求政令顺应民心。民众所希望的,就满足;民众所反对的,就禁止;民众所厌恶的,如忧劳、贫贱、危难和断绝后祠,君主就制定法令,使他们欢乐、富贵、安定、繁衍生息。顺应民众的愿望,民众就会为国家承受苦难,甚至献出生命。相反,实行民众厌恶的政策法令,亲近的人也会叛离。所以说:‘给予民即是取于民。’这是施政的法宝。”

  桓公说:“那么‘十一经’和‘六亲五法’呢?”

  管仲说:“所谓‘十一经’:一是要把权力交给贤能的人;二是要致力于五谷生产;三是要重视桑麻种植和六畜饲养;四是要政令要来自源头,顺乎民意;五是要善于发挥民众之长;六是要刑罚适度,诉讼清明;七是要有功必赏,诚信为先;八是要量民力行事,不得过度劳役民众;九是要体恤百姓,不勉为其难;十是要从长计议,不求一时苟且;十一是要取民以信,不欺诈百姓。做到这十一经,国家就会安稳,政令顺昌,粮食桑麻充足,六畜兴旺,百姓远离邪僻,乐于上进,没有抱怨。

  “所谓‘六亲五法’,就是说,家有家规,乡有乡约,国有国法。如果用治家的办法来治乡,或者用治乡的办法来治国,都不可能治好。同样道理,用治国的办法来治天下,也注定要失败。所以,想要成就霸业,就得用包容天下的胸怀来治理天下。不能因为不同姓氏,或者不同乡里,就不听他的意见,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不能因为不同国家,就不听他的谏言。要像大地和天宇一样,没有私情,没有偏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普照大地万物。这才是大国君主应有的气度!”

  齐桓公连连点头,心悦诚服地说:“相父讲得太好了,这正是我想要修养的品德啊!您的每句话我都会铭记在心。作为一国之君,万民仰望,我将如何驾驭他们呢?”

  管仲说:“统驭万民,在于君主重视什么,提倡什么,爱好什么,厌恶什么。所以君主要善于将民众的追求和爱好,转化成自己的追求和爱好。将民众所厌恶的,转化成自己的厌恶。光明磊落,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才是圣明的君主。同时,人才和财富是治国安民的资本。天下不忧虑没有良臣,忧虑的是没有人任用他们;天下不忧虑没有财货,忧虑的是没有人合理地分配它。因此,一定要选拔良臣贤士,把他们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样一来,您想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开始了。”

  齐桓公说:“相父所言,令我茅塞顿开。以前许多一知半解的道理,经过相父一番开导,终于融会贯通。我的理解是:只有国库充实,国力强盛,百姓才能懂得文明礼貌;丰衣足食,社会安定,百姓才会听从国家的命令,讲道理,知荣辱;朝廷发布命令,如同水之有源,要政令统一,顺应民心。凡是符合下情的法令,就容易推行。百姓需要的,就给予满足;百姓不能接受的,就立即废止。上层社会的官员、士人也不例外。如果大家都能遵守国家法度,上下左右就会团结一致,形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力量。相反,国家贫穷,就会遭遇敌国的围困。城防不坚,就会遭遇敌军攻击。百姓得不到温饱,礼义得不到张扬,国家就会衰亡,更谈不上成就霸业了。”

  管仲高兴地说:“您能这样理解,我深为欣慰。关于富民强兵的整体方案,我正在琢磨,不ri即可呈请主上审视。”

  过了几天,齐桓公又来到相府,管仲笑着说:“我这里没有灵丹妙药啊!”于是,拉开身后的帷帐,指着地上堆放的几十卷竹简说:“要做的事情全都记在上边了,我正要派人给您送去。”

  齐桓公兴奋地从座席上跳了起来,欢跃得像个孩子,喊道:“原来相父比我还着急呀!”他爱惜地抚摸着竹简说,“请您先提纲挈领的讲一讲吧!”显出不可耐地样子。

  管仲解释说:“总括起来,在经济方面有三件大事要做:第一要务,就是发展农耕生产,实行土地和赋税改革,把井田直接划分给农夫耕种,以保证百姓和国家都有足够的收益;第二,发展百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推进铜、铁、纺织生产,繁荣百业;第三,设立市场,发展贸易,加强对物品和价格的调控与管理,大力推进商品流通,向诸侯国开拓市场,以争取更多的财富。

  桓公说:“那军队和政令方面呢?”

  管仲说:“军政方面的改革,我想修改旧法,择其善者而用之。至少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推行‘分民定居’之法。让士、农、工、商分区而居,将国都与乡野之民分而治之。设立‘三官’、‘五正’进行管理;二是推行‘军政合一’之法。建立新的兵役制度,将全国百姓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参战,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这就是我的一些主要想法,还请主上决断。”

  齐桓公拍手称赞说:“相父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一应改革之举,可谓大刀阔斧!我十分赞成。不过,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大事,容我拜读了这些书简,一同再议。”

  在接下来的ri子里,齐桓公与管仲的切磋,进入了实质xing阶段。管仲侃侃而谈,齐桓公不时发问,提出自己的疑点和主张。争辩和强词夺理在所难免,但每次争论的结果,总是齐桓公退让一步。管仲的智慧与齐桓公的雄才大略,最终达到了最佳的契合,一个庞大地改革计划逐渐酝酿成熟。这个计划的名称相当时髦:

  ——富国强民诏。

  齐桓公元年(前685年)深秋时节,管仲第一次以国相的身份主持朝会,向文武大臣宣读了改革方案的要点。

  随着政令的颁布,齐国的改革便正式启动了。


  (https://www.biqwo.com/dudu/2/2786/148032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