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天降领主 > 古代武器大全 3

古代武器大全 3


  双钺: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护手钺握手周围有两个小钺。其中两个小钺位于近握把处两头,与中间的一大钺相连接。大钺的两头又与另两个小钺相连接,使用时双手各握一把。子母鸳鸯钺即八卦钺,是八卦门器械之一。套路名称有蟒行钺、狮滚钺、虎扑钺、熊背钺、蛇缠钺、马刨钺、猴戏钺、鹏展钺。每一形钺是一趟,八趟为一套,每趟钺为二十四式,共计192式。子午鸳鸯钺小双器械的一种,演练时双手各持一把

  戟:古代兵器。是戈与殳演变而成,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作为武术器械的戟,按其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其式样和长短虽各有所不同,但都由锋、援、胡、内、鐏五个部分组成。单练套路有"方天戟",对练套路有"方天戟对大刀"等。戟的通用样式如图。单牙月是戟和钩的组成。长戟中有两个左右对称月牙的称为"方天戟"。单月牙的又叫"青龙戟"。九曲戟戟头弯曲,有一月牙,戟上可悬彩色绸带。方天戟长戟的一种。戟头有左右两个对称的月牙。方天画戟戟头长一尺六寸,从戟头侧出一个月牙。全长七尺四寸,其中柄长五尺八寸。青龙戟戟头一侧有月牙,戟上悬有彩色绸带,戟柄上有青龙花纹。其主要用法有剁、刺、探、片、压、带、勾、拦、钻、挂等。钩镰戟戟的一种。戟头弯曲,并有一钩一镰,戟上悬有彩色绸带。此器同时具有钩、镰、戟的作用,更有实战价值。

  双戟:属短兵双兵器。戟头有一月牙,中间戟头形似枪头,戟上悬有彩绸。双戟长三尺半至四尺不等,视用者体力而定。用时两手各执一戟。少林双戟全长三尺五寸。钺牙戟短双戟和钺的一种,长二尺,握手处长六寸,为扁平状,上扎布带,两端各有一寸半长尖刺,刺尾由三个突出的圆球连接而成,刺为圆锥状,头部有尖角。握手处两端由铁杆向上连出,上有一月牙形护手刃。刃为薄片,由把手处向外逐渐变薄而锐利,两角外翘,尖而锋利。此戟双手各执其一。

  戈:古代长兵器。起源于石器时代,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戈与干常连用,故又称干戈。后"动干戈"成为一切军事行动的代名词。戈在东汉时被铁戟取代,戈成为实战兵器已不在战场上使用。后多作仪仗及明器用。戈多为青铜制,安装有柄及鐏戈由三部分组成:一为援,即平出之刃,用以钩啄敌人;二为胡,即援之直下部分,有孔,可用绳缚于柄上;三为内,即援后之短柄,中点也有孔,以绳贯于柄上。戈的用法为横击、钩援。长戈戈身长着。少林戈双支为戟,独支为戈。戈柄长七尺,直刃长八寸、横刃长六寸,宽二寸。

  镋: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九凤镋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七尺半,形似耙,有九个叉刺。镋柄尾有一约半尺长的铁鐏。九曲镋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一尺半,分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头形似枪头,呈扁平状,两侧犬向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环抱。牛头月镋又称"牛头镋"。其镋头形似三股叉。铁制,当中有利刃,状如剑尖。刀下横有两翅,弯曲如牛角,相距约一尺两寸。翅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锋利。镋柄为粗木制成,长约六尺。牛头月镋能攻能守,尤善破枪。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捞等。夜战镋长八尺五寸,其中柄长七尺。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曲向左右两侧平伸,尖端锋利。镋头镀黑色,适用于夜间作战。雁尾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重十斤。柄尾铁鐏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其两翼叉形似雁尾,故名。雁翅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有五寸长三棱铁鐏。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形似雁翅,故名。用法与镋相同。雁嘴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铁鐏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剑状,两翼叉形似雁嘴,每叉两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捞、撩八法,尤以捅、勾为甚。少林流金镋少林小双兵械。外圈径长为一尺零五分,中刺径长为八寸,闲刺径长为六寸二分。

  槊: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丈八槊:槊的一种。长一丈八尺,故名。护手槊长六尺。槊头为半圆形,上面有八个铁钉般长刺。枣阳槊全长七尺。柄上六尺。槊头为圆形如枣的铁锤,上面密布六排铁三钉。柄尾有棱形铁鐏。狼牙槊尾部有鐏。

  挝:也称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挝的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挝头似斧脑可宕击,挝笔似斧刃可用斧之劈撩之法,伸直之挝指则如矛尖,用以戳扎,挝柄似矛,杆可拨可撩。下面是几种长挝。笔挝一种形似人手屈握成拳,掌中握一铁笔,中、食指并拢伸直,名曰"笔挝",又名"判官笔"。金龙挝长挝之挝杆长约六尺,挝头形似人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握,称之为"金龙抓"。朝天挝形如手掌,其中无名指、中指、小指弯曲,食指伸直,拇指弯向中指、食指、拇指指尖锋利,爪下柄长七尺。

  镰:是枪和镰刀相结合的兵器。镰刀原属农具,由农具演化成武术器械是很晚的事情,至清代镰的实用才较为广泛。清代八旗和绿营都装备镰,并作为进战的主要兵器之一。其大体可分为长柄和短柄。长柄镰多为单使,短柄镰多为双用。镰大体可分为镰首、镰柄、镰把三个部分。用法有钩、割、挂、截、崩等。凤凰镰短兵器械。有枪头和镰合成。枪头为四棱形,中有脊,两边薄刃,镰横于枪头之下,一侧为镰刀状,头向下倒钩,镰身为四棱形状,中有脊,两边薄刃;另侧为三叉形状,镰身尾端有突出铁刺3个,尾为铁刺状,长约二寸,尾部中空,可插于其内。柄为木制,头略细,尾略粗,约寸半,柄长三尺,前可刺、勾、割;后可勾、刺,具有一器多用的功能特点。可以单使,也可双练。鸡刀镰属奇门兵械。俗称"梱花腰子"。为心意拳门器械之一。相传为形意拳创始人姬隆丰所创,长二尺六寸余,金属制成,由镰身和镰柄组成,镰身包括鸡嘴、鸡冠、镰刃、镰脊;镰柄有镰格、镰首。技法有钩、拉、带、挎、挂、啄、缠等,以近战为主。套路有单练和对练

  叉:武术长器械。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直,粗可盈把。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马架又称"马叉"。长1-3尺,除握手这一边外,其余三边均可击人。而且四角生钩。运用时,具有棍和钩的特点,既可砸、扫、点、打,又可钩、夹、搅、挂。明朝中叶抗倭时,流行于山东一带沿海地区。抱头钢叉中股长出其余二股三四寸,形如蛇。旁边二股由中股底端环抱而曲。柄长八尺,柄尾有鐏。二股叉铁制,长杆,杆头有二股平行的锥叉,故名。少林独股叉全长八尺,用于防身习武守院。少林两股猎叉全长七尺半,用于防猛兽、盗贼之用。少林三股猎燕叉全长七尺半。

  钯:古代长兵器。原为农具,后演变成兵器。一般以铁为柄,长九尺,无鐏。柄端横一长方形铁板,长一尺八,厚四寸,周四寸。上有七寸长锐齿七至十一个。钯重而沉,其用法有擂击、撞击、筑击,反击、格、架、挑、拨、挡、划等。武术单练套路的有荷叶钯,九齿钉钯等,对练的有钯对刀牌、钯进枪等。六齿钯钯头长二尺二寸,因有六个锋利的铁齿,故名。用法与钯同。七星钯由钯头、钯柄两部分组成,钯头以铁或钢制。有三叉,中叉长一尺有余,两侧叉长约5寸,叉间距约二寸四,钯柄硬木直,因中叉上有七个圆星线,故名。排耙木属少林门的古重兵器。此兵器曾为突厥人史大奈所用,流传至今,流传至今。排耙木由耙头、木柄、尾椎组成。长约五尺四寸,耙头呈"丁"字形,六根耙尖似木梳竖立。基本技法有刺、撩、拍、拦、扫、刨、绞、抡、钩等;基本步型有弓、虚、歇、仆、独立、跪步等。大钯南方拳派称为叉(即三股叉)。


  (https://www.biqwo.com/dudu/61/61204/333495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