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铁血魏晋南北朝 > 第九十八章 迁都洛阳 下

第九十八章 迁都洛阳 下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对这个连载有啥看法,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微信号找我啊。)

  上次我们说到孝文帝调集帝国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南下,号称要讨伐萧齐帝国,但其实拓跋宏心里打的算盘却是假借南征的名义,带领一众贵族大臣们“迁都洛阳”。

  史书上记载的很明确,拓跋宏之所以要迁都洛阳,考虑的还是洛阳地处中华中心位置,是传统的汉人聚居区,所以在孝文帝整个“汉化大战略”中,定都洛阳对于民族间的融合,以及未来鲜卑人“移风易俗”的改革大有好处。但我们知道,流传至今的这段“正史”都是由汉人史家记载的,他们对于拓跋宏的“汉化改革”都给与高度评价,于是把“迁都洛阳”这个行动涵盖在此次改革的光环之下,也是顺理成章只说。但是,通过史书中记载的细节,其实我们还可以发现拓跋宏之所以迁都洛阳,还有行政管理上的其他诉求。

  史书记载,北魏帝国从太祖拓跋珪吞并后燕帝国,入主中原以来,帝国的统治者们接触到了“农业生产”这一相较于“牧业生产”更加先进,单位土地人口承载力更强的“业态”,为了增加人口以加强国力,帝国皇帝不断采取移民政策,把新纳入帝国版图的“技术农民”迁徙到首都平城屯垦。

  随着世祖拓跋焘时期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击败柔然汗国后,大量高车部族南下归附,使得平城地区移民人数也与日俱增。这使得平城地区的粮食供给问题渐渐显露出来。

  到了冯太后时期,由于帝国“一不小心”扩张到了淮河流域,一大块新增的农耕区域由此并入了帝国版图,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冯太后参考了历代汉人治理经验,推行了一系列行政上的改革,于是帝国的中央办事机构也必然不断膨胀,用现代企业财会视角看,就是“管理费用”会不断增加,这些管理人员人吃马喂,也使得平城地区的粮食供应不堪重负。

  如果说平城地区是一块风调雨顺的宝地,那么不断增加的屯耕农民应该可以匹配平城不断增加的人口,而帝国不断进行农业移民也是根源于此。可惜天公不作美,我们现在都知道山西北部从来就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那时北魏帝国统治者们只知道农业是好东西,能从地里种出粮食,可惜他们不知道再高超的农业技术没有老天的帮忙也是白搭。

  史书记载,公元5世纪80年代,北魏帝国连续遭灾,户籍都因为流亡外地就食的饥民而变得混乱。尤其是首都所在地平城地区,气候寒冷,有时夏季6月份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指望农业丰收确实是件难事。史载公元487年,平城地区还发生了******,又加上牛瘟疫流行,许多老百姓因饥饿而死。

  所以,从拓跋宏亲政以来,如何解首都人民温饱问题就变成皇帝拓跋宏第一头疼的大事。可是平城地区漕运不便,公元482年,帝国还曾征发5万民工修筑打通太行山的灵丘道(飞狐道,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尽管如此,每逢灾荒年份,从陆路把华北平原的粮食运往平城也往往有杯水车薪的无力感。

  综上所述,把全国行政中心搬迁到漕运便利的粮食主产地洛阳,就地解决帝国大批鲜卑贵族、行政人员、首都卫戍部队的“吃饭”问题,似乎也是皇帝拓跋宏的不二选择。

  公元493年9月,孝文帝拓跋宏的“南征”大军终于抵达洛阳,不知是不是老天都在协助拓跋宏演好这场“迁都”的大戏,史载自从孝文帝南下,就一直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南征官兵一路走来,疲惫不堪。

  9月29日,拓跋宏又要集结军队,整装出发,文武百官的厌战情绪终于集体爆发了,大家一起拦住皇帝的马头,跪地叩拜,阻挠他继续南下,于是便发生了本章开篇的一幕。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厌战情绪”对于我们纵横天下的北魏帝国的能臣悍将来说真是个新鲜词,如果在世祖拓跋焘年代,大家肯定不会讨论“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讨论“打哪里”的问题,而如果有人胆敢拦住拓跋焘的马头,估计有10个脑袋也被砍下来了。而现如今,孝文帝拓跋宏年代,居然大臣们敢于拦住马头,苦苦劝谏。这一是因为拓跋宏以“孝”治国,温良恭俭让的性格使得大家敢于发表意见;二是“太和之制”以来的各项国策的改变,尤其是施行“俸禄制”以来,禁止各级官员“贪污腐败”,于是帝国军队将士从“战争中”大捞好处的渠道被堵死了,于是“失去扩张源动力”的大臣们又怎能不阻拦皇帝四处征伐的行动呢?

  此时,尚书李冲激动地说到:“现在的举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您执意要南征。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将要到哪里去。臣等有一心报效国家的心愿,却无法表达出来,只好冒死向陛下请求。”

  孝文帝拓跋宏佯装大怒道:“寡人正要夺取天下,你们这些书生,多次怀疑这一重大决策!杀人用的斧钺就在旁边,你们休要多言!”说罢,一抖缰绳,又要作势前行。见势不妙,安定王拓跋休等人再次拦住皇帝去路,恳切劝谏,有的甚至痛哭失声……

  看见火候差不多了,拓跋宏说到:“这一次我们南征声势不小,如果半途而废,岂不给后人留下笑柄?但是众位既然力阻我继续南下,那我看不如我们就地驻扎下来,就迁都于此,这样我们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来到此地,对内对外也好有个交代!你们意下如何?同意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

  话到此处,大臣们全部傻了眼,孝文帝已经“退”了一步,主动妥协放弃南征,而皇帝所说的“面子”问题却也不虚,如果再否定他的“迁都”提议,皇帝身后就是杀气腾腾的精锐骑兵,站到右边的谁知道下场会不会惨不忍睹。

  南安王拓跋桢向前膝行两步,说到:“陛下是干大事业的人,不用征询众人的意见,如陛下能放弃南征,将首都迁到这里,这正是臣等所希望的,是老百姓的幸运。”有南安王带头,众臣都高呼万岁,支持定都洛阳。拓跋宏的“迁都大戏”终于完美收宫。

  接下来就都是操作层面的事情了,李冲建议拓跋宏说:“陛下要定都洛阳,可皇家祖庙和宫殿都要重建,我们不能在马背上走来走去,等待它们建成。希望陛下先回平城,等到我们把这些事情做好之后,陛下再莅临新都可好?”

  李冲原是好意,没想到拓跋宏一口回绝:“朕正要趁此机会巡视南方各郡,明年一开春就返回这里。现在绝不适宜返回北方!”拓跋宏警惕性太高:别想把我再诳回平城,我就呆在这儿,哪也不去,而且给你们时间节点,明年开春,新都必须建好!

  于是,拓跋宏任命穆亮和李冲做“首都搬迁建设工程总指挥”,将作大匠董尔为“建设项目总工程师”,一起负责营建新都洛阳。同时,派遣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向留守平城的官员宣讲这一重大决定,并主持官员以及家眷的南迁工作。

  冬10月,北魏帝国全部解除戒严,而拓跋澄回到平城,向大家宣讲“迁都洛阳”的事宜,不出所料,所有人都震惊无比。于是,拓跋澄援引古今,多方开导,最终,留守平城的人们渐渐接受皇帝的这一决策。此时拓跋宏已经巡视到了滑台,而拓跋澄急忙赶往皇帝在滑台建设的行宫,把平城游说的经过做了汇报,拓跋宏高兴的说:“没有你任城王,朕的事情就很难办成啊!”

  但是俗话说的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如今看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无论从“供给侧”还是从“汉化侧”角度,都是势在必行的战略。不过北魏帝国的这次迁都,无意之间却给帝国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将在众多引信的导引下,最终炸毁帝国大厦。

  可是在公元49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魏孝文帝拓跋宏却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他正踌躇满志、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他脑海中对帝国改造的宏伟蓝图。

  当在滑台行宫听取了拓跋澄的“喜报”,又稍作停留之后,拓跋宏起大驾赶往帝国黄河以北的一个军事重镇--邺城,因为他着急去会见一个神秘的人物,这个人物自比孔明,一场“邺城对策”即将在拓跋宏和他之间展开。这个神秘人物到底是谁?我们下一章再说。

  ;


  (https://www.biqwo.com/dudu/49/49463/276282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