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铁血魏晋南北朝 > 第九十四章 太后的葬礼 中

第九十四章 太后的葬礼 中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对这个连载有啥看法,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微信号找我啊。)

  上回我们说到,北魏帝国冯太后病死平城,皇帝拓跋宏哀伤至极,竟然5天内水米不进,后来在大臣的苦劝下才将冯太后安葬于平城郊外的永固陵。

  公元月16日,在葬礼已经完成后,皇帝拓跋宏来到皇宫南门--思贤门门西,和文武百官相见,互相安慰鼓励。此时,看见皇帝心情有所恢复,太尉拓跋丕趁机向拓跋宏建议说:“我们都已经到了老朽的年纪了,一直侍奉历朝历代的圣明君主,对于帝国以往的旧有典章,也相当熟悉。回想以前先祖们去世时,只有侍奉跟随灵柩的人才穿上丧服,其他人仍全都穿平时的衣服。四祖三宗都沿袭下来,遵循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如今,陛下天性极其孝敬,哀伤痛苦,损害身体,已经超过了礼法的要求。又听说陛下一日三餐的饭量,竟然吃不到半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不解下腰间的丧带。为此,我们大家扪心闭气,坐立不安。只愿陛下能稍稍克制一下对太皇太后的敬慕之情,按照前代人订下的典章行事。”

  拓跋丕在宗室资格最老,又是辅佐数朝的老臣,此时由他来劝谏皇帝遵守旧制,开始正常工作生活,也是最佳人选了。可没想到,拓跋宏一点没给这位宗室老臣面子,拓跋丕一上来就碰了个“钉子”。

  拓跋宏说:“悲哀而伤害了身体,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哪里值得专门上奏!虽然我早晚只吃稀粥,但我的身体大致还能维持下去,诸公有什么可以忧虑恐惧的呢?祖宗在世之时,一心只专于武装征伐,没有时间进行文明教化方面的事情。如今,朕受圣人先贤留下的教训,平时不断学习古代典范常道,无论从时代上说,还是从事理上说,都和前代有了很大不同。太尉你们都是国家元老,朝廷政治都依托于你们,可是你们对于古代经典以及丧葬礼仪,可能还不是十分熟悉,姑且先了解朕大致的意思。对于那些有关古今丧礼仪式,朕暂且把想法提出来,与尚书游明根、高闾等人讨论,你们可以仔细听着!”

  拓跋宏的意思在此时其实已经表达的很明确了:你们所说的典章旧制,在我眼里就是狗屁不是,我早已熟读历代先贤的经典(儒家孔孟之道,等等),正要对国家的文化思想进行全面改造,而丧葬制度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这些理论上的东西你们这些鲜卑土老帽当然没有发言权,先一边呆着去,看我和那些汉人大臣如何讨论吧。

  接着,拓跋宏对尚书游明根等人说:“古代圣人,制定‘卒哭’之礼,以后变更丧服的程序,都是随着哀恸的自然减少,而逐渐减少哭泣程度以及分段脱下丧服。如今,十天之间,你们就让我脱下丧服,违背情理。”

  拓跋宏张口就是经典,说了儒家祭礼中一个“卒哭”的概念,“卒哭”就是说:父母逝世,儿女除了早上和晚上恸哭外,只要感到悲伤,随时都可以恸哭。按照周礼,先人死亡3个月后要安葬,安葬后要进行3次祭礼,而“卒哭祭”安排在这3次祭礼之后的第一个刚日(第一个单数日,距离死亡时间大约一百天),“卒”即停止,就是在“卒哭祭”后,儿女们仅只早晚各哭一次,不准再随时哭泣。民间的“百日祭”即源于周礼的“卒哭祭”。对于丧服的规定则是,服丧3年期间,一年后可以脱下丧帽,两年后可以脱下麻布外套,两年六个月,才可以全部解除。

  大臣游明根说:“我们遵照的是冯太后的遗旨:逝世一个月就下葬,下葬后立即脱下丧服。所以我们在下葬以后,就奏请陛下除服。”

  大臣高闾也说:“杜预,是晋王朝饱学之士,曾经指出,自古以来,天子没有守三年丧的,认为汉文帝刘桓制定的制度和古代制度不谋而合,虽然看起来与时俱进,但都是追随古人脚步,所以我们才屡次请求陛下遵循。”

  拓跋宏说:“我自己研究太皇太后的遗旨,她之所以要禁止臣属哀恸,并要我早早脱下丧服,只是恐怕因此荒废国家大事。我也了解诸公的良苦用心,所以我并不是严遵古礼,闭口不说一句话,以荒废政务。只不过要穿麻衣丧服,取消十天即行改装的规定。每逢初一、十五,尽我儿孙应尽的哀思。

  而汉朝之所以不实施三年之丧的制度,都是因为旧君王死亡,新君主刚刚登基,恩德还没广泛转播,所以不得不身穿衮龙袍,头戴平天冠,举行即位大典。我的德行,诚然不够,但在位已经超过一纪,全国人民早已知道上有君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不能表达作为儿孙的悲哀和思慕之情,那么人情和礼教就要全部丧失,实在令人痛恨!

  而晋朝大学士杜预所做的评论,对于孝顺的儿女,或诚心闭口不言的君王,岂不是一种污蔑?!”

  高闾又引经据典地说:“从前,杨王孙裸体而葬,皇甫谧下葬不用棺木,他们的儿子,都确切遵从,没有违背……”李彪赶紧加上注脚:“孔夫子说‘三年之内,不改变老父的重大决定,才可以称为大孝’,陛下不听从太皇太后遗旨,恐怕会被误解为更改重大决定。”

  拓跋宏说:“杨王孙、皇甫谧之所以那样主张,目的在于教育儿女节俭,说到节俭,我不认为我有什么做的不对。至于改变老父重大决定,跟我现在做的也不尽相同,即令有所涉及,我宁愿接受后代的讥讽抨击,也不忍心答应诸公今天的请求。”

  众位大臣又不依不饶,引经据典,坚持劝谏,而孝文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反复驳斥,说到动情之处,拓跋宏说到:“我现在正在守丧期间,按理说应该闭口不言,不应如此喋喋不休。只是各位坚持改变我的心意,竟然成了反复辩论的话题,真是令人哀伤。”于是放声大哭,文武百官受到感染,也跟着哭泣,这场辩论才告一段落。

  北魏帝国的官员们对拓跋宏的劝谏,其实只是停留在事情表面,他们并不了解,他们的皇帝在成长的几十年中,早就在思想上被冯太后牢牢种植了一个概念:“要想征服,必须融合!”

  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错,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如果在文化思想上千差万别,那么帝国的“统一”也只是表面现象,各个种群或集团在文化上的差异会使他们渐行渐远,帝国的分裂也是早晚来到。

  而进行文化上的融合无外乎两个思路:第一、把你变成我,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成吉思汗灭西夏时杀掉全部高过车轮的男子,进行种族灭绝,从根本上消灭你的文化,于是你的年青一代只好融合在我的文化中;第二、把我变成你,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魏孝文帝即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汉化运动,而拓跋宏在冯太后丧葬问题上如此执拗,其实是他早就酝酿已久,马上就要全面推行的“大战略”的第一步。

  拓跋宏引经据典,处处以古代先贤为模板规范自己的言行,其实就是要告诉全天下的人,当然包括南朝上下,我要做全天下的皇帝!你们汉人不是言必称孔孟,忠孝礼仪信吗?那我就要比你们汉人还要“汉人”,要让你们知道,我才是正统的传承者,礼仪的卫道士。

  所以,拓跋宏的所作所为可不只是和自己大臣内部的往来辩论。冯太后的去世在当时可是国际政治中的头等大事,北魏帝国就要在和萧齐帝国的外交上展示皇帝拓跋宏的立场,在“文化传承”的战役中,彻底击败南朝。围绕“冯太后之死”的精彩纷呈的“外交战”即将打响。

  ;


  (https://www.biqwo.com/dudu/49/49463/276007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