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一样的风 > 第二百五十五章

第二百五十五章


  但是现在阎云可是蒙不得。日本兵一进村先找“花姑娘”,1942年的阎云十五岁,在那个时候,十五岁的女孩子落到扫荡的鬼子手里,别管是不是八路,会有怎样的结果是人都知道。

  第一招不行,就只有第二招了。藏。

  可这屋里简直家徒四壁,往哪儿藏呢!惊慌中阎云一眼看中了老乡的炕洞,她个子小蹲身就钻了进去。屋里桌上有颗学校发给女生自卫的手榴弹,阎云伸手把它带上了。

  刚进去,鬼子就进来了,哇哇乱叫,满屋刺刀乱戳。

  后来人们估计,鬼子肯定是在外面注意到了屋里有人,才会这么疯狂地搜查。

  一搜把阎云的背包给搜出来了,接着就开始搜炕洞。这屋里没别的地方能藏住人啊!

  这一搜就发现里面有人,有个八路!阎云暴露了!

  暴露了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阎云拼命往炕洞里面躲,炕洞的口小,鬼子从外面怎么抓也抓不住她。

  发现这个八路没有枪,鬼子放心了,一边用刺刀往里乱刺,一边开始扒炕洞两边的砖。

  宁可死我也不能当俘虏!

  眼看情况已经绝望,阎云只剩下了这一个念头。等炕洞边上一块砖头被扒开,这个十五岁的胶公女生一咬牙就拉了手榴弹。

  按照八路军兵工厂的设计,手榴弹拉了弦还会有几秒钟才会爆炸。

  有人说,在人将死的一瞬间,思维会特别丰富,一生的经历都会浮现眼前。

  阎云估计此时也是一样,不过她看着丝丝冒烟的手榴弹,忽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哎,我干嘛光炸我自己阿,要死也得拉个垫背的阿!

  想到这儿,阎云抄起那颗冒烟的手榴弹就往炕洞外头扔。

  这时候,外面一个鬼子已经跪在了炕洞外面在用刺刀朝里乱捅,也不知道是阎云心慌没有扔准,还是被刺刀挡了一下,手榴弹没飞出去,正落在炕洞的口上,里外交界的地方。

  阎云一看没扔出去,伸手抓过手榴弹再次往外投。

  就在她刚抓住手榴弹的时候,轰然一声巨响伴随着炕洞外面半声惨叫,阎云两个耳朵嗡的一下,人就没了知觉。

  阎云的手榴弹,到底是自己没扔出去,还是被敌人的刺刀挡回来的,我比较倾向于后者。这是因为,当时胶公的女生,都要学习两门军事课,一门是战地救护,一门就是扔手榴弹,男生还有一门选修“麻雀战”。负责的军事教官原来是八路军的一个营长,叫王锐,战斗中打断右手拇指才改了行,是女生们的偶像人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生们这两门课的成绩都特别好,比文化课还好。几十年后,访问胶公的老人,有的老太太一开口就是“胃偏左,向右弯,左肺两叶右肺三,胰脏脾脏都在左,胃右下边住着胆和肝……”战地救护课的人体生理口诀张口就来。

  扔手榴弹也一样,据说有个叫董胜的女生练上了瘾,没事儿拿铁饼当手榴弹练着玩,结果正砸在路过的男生张韶文脑袋上,当时就把张砸得休克过去,只好由董胜背着他去卫生所抢救。

  练过了这手功夫的女生,顿时威风大振。

  当时,女生夜里也要和男生一样出去站岗的。那时候经常有人朝哨位上扔石子,有的是当地的坏人捣乱,更多的时候是男生故意吓唬女生,还美其名曰帮助女生提高警惕。董老当时被女生起了个绰号叫“滑皮蛋”,估计这种事儿也没少干。等女生学会了扔手榴弹,再有人扔石头子女生厉声警告。再胡闹我要甩手榴弹打啦!

  这种游戏自此绝迹。

  看来,对女的一向说到做到,无法无天,无论哪个时代的男人都是有深刻认识的。

  女生的军事科目成绩好,是因为象陈祖德先生形容的女棋手一样,女的骨子里就有好打好杀的基因?

  恐怕不是,估计是因为要去上胶公的女生,都有参军打仗的思想准备吧。

  所以,阎云的手榴弹连炕洞都扔不出去,可能性不大。

  不管是怎么回事,轰隆一声巨响,这次土八路手榴弹显然不是那种一炸两半的,威力不小,连炕都炸塌了,好好的山东大炕成了一堆瓦砾。

  阎云被日军包围在屋里的时候,她的同学们正在附近的山上着急。当时这些同学藏身的地方,离村子近在咫尺,甚至可以看到阎云藏身的院落。当一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胶公殉国的师生名单中,又增加了一个名字。

  此时,阎云的同学宋志中女士回忆看到鬼子在烟雾散开之后又冲进了屋子。阎云所在的房子屋顶被手榴弹震破了,直冒烟。此后,“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我们躲在山上看到(村子里)到处是火光,鬼子在村子里到处杀人放火。”

  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几乎手无寸铁的同学们考虑的问题却是。怎样到村里去救人!

  他们倒没有存阎云还活着的侥幸。就算手榴弹是阎云扔出来炸敌人的,她落到鬼子手里也不会有活命的希望。但是,村子里还有一个女生许冠英呢!

  胶公的女生班,在前面的反扫荡中,曾遭受过惨重损失。1942年7月8日,在青山村教学的胶公被日军发现,仓促转移。因生病的学生和护理的女生行动迟缓,在转山头被日军追及,保卫人员和日军拼了刺刀,才将这批学生掩护下来,已经有11人牺牲,其中包括四名女生。矫桂荣,战国英,钱素珍,还有一名前一天刚从威海赶来入学的女学生,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留下。这里面的钱素珍只有14岁,前一天还在马石店纪念抗战爆发五周年大会上登台跳舞呢。

  战争中,保卫女性是守土一方近乎神圣的信条。因此,《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才那样感人;因此,在老山越军才绝对忌讳进攻中国这边有女兵的猫耳洞。“那样整个阵地上的中国男兵都会跟你拼命”。

  董老说,战争时代,从提高战斗力角度,“两个女兵就顶一个加强连”。

  阎云加许冠英,正好两个,得,胶公的一个加强连被敌人困在村子里了,怎能不救?

  可能是继承了山东人耿直和尚武的精神,胶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战场上很少有给学校丢人的。新立屯剿匪之战中,胶公学生李天爵骑着烈马,匹马单刀杀入土匪群中,壮烈战死;胶工学生高波被土匪俘虏后宁死不屈,被他的老首长曲波写进了《林海雪原》。因此,胶公的学生在这个时刻,没人退缩,都主张想办法把在村子里的女生和老乡救出来。

  问题是胶公的学生只有手榴弹,教师和干部虽然有枪也不过几支,和鬼子硬拼总不是办法吧?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留下几名带枪的干部组成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利用夜色下去救人,尽量不要打枪惊动敌人。学生在几名老师的带领下立即转移。

  小分队悄悄靠近村子,选择了一处火光较少的地方钻了进去。

  意料不到的是,竟然一个鬼子也没有碰上!

  后来分析,日军此战意在突袭,发现没有油水以后并不想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过夜,所以天一黑就悄然撤走了。鬼子的战术动作很出色,撤退意图根本没被发现,倒让这边白白捏了一把汗。

  村里村外都有老乡被日军杀害,但被遗弃的尸体中既没有阎云,也没有许冠英。

  逃过劫难的村民也说不清阎云那一个手榴弹到底炸了几个鬼子,反正是当时就拉了一个大车,后送伤员。有一个鬼子半个脸都没了,还在呜呜呀呀地叫和唱歌,急忙抬到村公所做手术,后来脑袋上盖了白布抬走的,估计是吹了灯。

  几个干部打着马灯到了阎云“牺牲”的那个院子。

  只见砖头瓦砾中,隐约露出半埋着的阎云来,火光下可以看到她满脸是血,胸前的棉袄被日军刺刀戳得到处是洞,“象笊篱一样,翻着白花花的棉花”,看来已经死去多时了。

  心痛的干部们正准备脱帽志哀,忽听到阎云轻声地呻吟起来。

  惊讶万分的人们又是欢喜,又是心痛,赶紧用棉被把她包起来,抬上担架就往设在附近村子里的校本部卫生所赶。这里住有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环境还比较稳定。

  卫生所的医生得知情况,不敢怠慢,赶紧进行抢救。

  宋志中等同学,都拥在卫生所门外,等着消息,心中七上八下。

  半晌,指导员出来了,面对女生们叽叽喳喳的问话,半日无语,末了困惑地说。大家别担心了,阎云不要紧,现在看来,最重的伤是–

  断了一根手指头……

  根据胶公老人的回忆,阎云的伤势检查出来,几乎没人相信。

  自己拉手榴弹,最重的伤是炸断了一根手指。

  手榴弹的弹片击中了她的头部,却鬼使神差的仅仅炸伤了她的头皮,因此流了不少血,但也就中了这么一块。

  胸腹部被日军用刺刀戳了十几刀,可是只有三刀刺伤腹部皮肉,其他都未能穿透外衣。

  一度神志不清,估计是有脑震荡,但休息数日后就恢复正常。

  还有几处皮外伤和青肿淤血,估计是在炕洞里碰撞四壁造成的

  就这些,完了。

  问阎云事情的经过,她完全讲不出,只记得拉了手榴弹,然后就失去了知觉,醒来觉得疼痛于是呻吟出声,看到周围都是自己人,心里一放松,又昏迷过去。

  阎云还一个劲儿地后悔,说没把手榴弹扔出去,只炸了自己没炸到敌人。

  看来,对当时的情况,她还不如救她的人更清楚。

  胶公指定宋志中和另一名女生照顾阎云,经过精心护理,阎云很快又活蹦乱跳了。唯一的遗憾是炸伤了头皮,好久长不出头发来,爱美的阎云只好常年戴着鸭舌帽,跟假小子似的了。

  事后,大家估计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阎云拉响手榴弹以后,自己也负伤并被剧烈的冲击波震昏。没有受伤的日军都逃出了屋外,爆炸过后看看不再有动静于是再次冲进屋里去,抢救伤员并试图把阎云从炕洞里拖出来。然而,由于炕已经炸塌,阎云被瓦砾压住,把她刨出来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时阎云因为头皮撕裂满脸鲜血,而且没有知觉,日军误以为她已经被炸死。因为伤了人,日军恼羞成怒,用刺刀对着阎云乱戳,见她仍无反应(阎云此时一直昏迷未醒),认为她确实死了,才离去。

  日军的刺刀没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原因可能与他们使用的武器有关。日本兵的三八式步枪是二战中各国装备步枪里最长的,房间里狭窄,刺杀时拉不开架势,用力不足,又有炸塌的土坯碍事,加上阎云当时穿着厚实的冬装,几个因素使日军的刺刀大多没能穿透阎云的棉袄,穿透的也成了强弩之末。

  不过,拉手榴弹自己却连重伤都没有,这可就让人没法理解了。

  至少有三个胶公的老人回忆过阎云的事情(宋志中,刘瑰玲,矫佐勋),但是他们都没法说清楚阎云当时怎么能够幸存下来。矫佐勋是营救阎云的人员之一,还回忆出当时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那就是营救完阎云,忽然看到一名日本兵从东向西,单枪匹马,规规矩矩地从村子里穿过,他们大吃一惊但当时都来不及去拿武器。日本兵见到这几个男女八路竟然也不惊不慌,默默而过。矫后来推测可能是厌战投诚者。

  山东日军因为分散驻防,据点日夜遭到骚扰,普遍士气不高,有记载日军出去扫荡,对中国老百姓说“八路军里,我的朋友大大地有,小林清地……”1944年并曾有一个中队老兵集体暴动,日军称为“定陶事件”。矫的这个推测,也有一定道理。

  尽管当事人感到迷惑,我们这里还是不自量力地做一些分析吧。

  事实上,这篇文章写作过程中,对阎云拉手榴弹都炸不死的原因,网友们已经有了很多推测。其中,比较典型的两派,一派认为是土八路手榴弹质量较差,破片少而且使用黑火药威力不足,所以阎云得以幸存。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我看当时战史,日军记载八路军攻打井阱煤矿,曾把大量手榴弹甩进日军工事,但威力并不足以摧毁碉堡。也有八路军自己记载一次攻击敌军,冲进街里又被打出来。原因是负责攻击的部队刚从水灾区过来,携带的手榴弹大多受潮不发火。不过,有朋友询问了当时在山东作战的老八路,老人说谈起手榴弹,早年质量确实不行,到1942年山东八路的装备比别的地方八路要好得多,他们用的是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质量很好。和日军作战,用黄县兵工厂造手榴弹时敢扔出凌空爆炸的效果,用缴获的日军手榴弹,因为定时摸不准,反而不大敢。

  阎云这个手榴弹,炸伤了外面的日军,炸塌了土炕,还震破了屋顶,看来威力不可谓不足。

  不过,还是不大相信阎云的手榴弹是黄县兵工厂生产的,那玩意儿里外刻槽,铸钢材料,一炸六十多块碎片,就在身边拉响了不炸成蜂窝煤才怪呢。也许,作为后方机关,用的是过渡产品?

  其实,阎云能脱险的关键原因,是这种手榴弹爆炸时木柄的方向恰好存在一个破片死角,只要不是木柄打在身上,确实有安全脱险的可能。想想阎云当时弯腰去抓手榴弹,身体俯低了,恰好全身躲进了这个爆炸的死角,只有最靠上的头部被弹片波及。此外,山东大炕用的材料是土坯,炸开的弹片碰到土坯就镶嵌进去了,不会反弹,否则阎云也难免变成刺猬。

  无论如何,阎云是脱险了,而且还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好消息。宋志中回忆,阎云的头发,后来还是长出来了,只是炸断的一个手指和腹部的伤疤没有办法改变。

  由于养伤,阎云晚了一年毕业,很可惜的是宋志中女士也没有记住她后来分配到了哪个单位,后来失去了联系。若是有朋友了解,请千万告诉大家,让我们知道这位幸运的女八路后来的情况?


  (https://www.biqwo.com/dudu/30/30615/167189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