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挖到一艘宇宙战舰 > 第191章 逆解光刻机

第191章 逆解光刻机


  吃完晚饭后,姜余也没啥事,就在家研究WINDOWS95。

  这是微软公司最近的新产品,虽然还没有正式发布,测试版已经流入市场了。

  这款操作系统打破了以前那种原始黑屏界面操作。

  它带来了更强大的、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

  这意味着什么,姜余比任何人更清楚。

  他去过洛杉矶,知道那边电脑的普及程度是何等的夸张。

  凡是条件稍微过得去的家庭,基本上都会购置一台电脑。

  现在新出的这个操作系统,就是傻瓜式操作,连小孩子都会……

  而桦国现在只有极微小部分的高级知识分子才略懂点……

  长期以往下去……

  姜余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

  桦国目前在机械工业领域已经开始迎头赶上,甚至准备弯道超车。

  在工业软件开发和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却是相对落后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电脑普及程度不够高。

  也因为没有普及,类似的计算机研究、培训和教学都很落后。

  甚至连隔壁的阿三们,都远远把我们甩在了后面。

  以后的工业肯定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电脑作为最基础的工具,必须要大规模普及。

  现在如果落后太多,将来想要迎难而上就太吃亏了。

  若要在国内普及电脑,首先得把价钱降下来。

  而这些产业中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日巨头手中。

  国内虽然也有部分技术,但都不是关键的,替代性很强。

  90年代之前,在计算机领域方面,桦国还算是过得去。

  虽然没有普及民用版本,但整体技术距离西方并没有拉开太远。

  比如光刻机,除了美日荷三国,就只有桦国造出来了。

  1973年,北大与京都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

  1974年清大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

  1977年,我国最早的光刻机-GK-3型半自动光刻机诞生。

  1980年,清大研制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机获得成功,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

  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

  1993年,浪潮的技术人员研制出桦国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

  90年代初是一个分水岭。

  在80年代末,跟西方的差距并不大,有迎头赶上的可能。

  到了90年代初,由于不懂得保密,把这些机密资料全盘透露给“外宾”。

  西方果断的放开了光刻机出口限制,并且承诺给予大量出国“考察”的名额。

  稍微落后一点的国产光刻机就质量被束之高阁了。

  然后,……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再一次重蹈覆辙,再一次步上了“飞十”的后尘。

  受到出国和下海思潮的影响,桦国高新技术产业普遍出现了断层。

  尤其是计算机行业影响更是严重。

  桦国人在计算机领域上面的表现并不差,甚至还很优秀。

  发明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最大功勋者,就是一位桦国人。

  他发明了最重要的逻辑运算能力——二进制逻辑。

  年老回国后,大力提倡国人学习英语,却未抓到产业本质。

  隔壁的阿三全国英语教学,计算机技术有突破吗?

  清北在90年代之前,是掌握着桦国计算机最高端人才和最深厚底蕴的两所高校。

  大规模的人才出走,桦国计算机行业缺乏新鲜血液补充,间接的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停滞。

  同时,这些人才也造就了北美半导体芯片产业,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

  ……

  姜余对国内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很是不满意。

  实在是太慢了!

  上次从岛国顺过来的几台光刻机,自从拆了一架后,居然装不回去了。

  一直到现在为止,玄武研究院的那帮人都还是一头雾水。

  丢人啊!

  桦国人最擅长的逆向工程居然在他这里失效了。

  姜余也不好意思向杨校长求助,实在是说不出口啊!

  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桦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其实也不晚。

  因为特殊时期的干扰,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同西方慢慢拉开距离。

  作为半导体行业中的最高端技术—光刻机,现在也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

  拆解后,没有能力重新组装上去,确实也可以理解,但绝对不能原谅。

  姜余把光刻机项目交给了腾辉精工。

  光刻机毕竟只是一台机器,只不过更为精密些而已。

  它是人类机械工业文明登峰造极的智慧杰作。

  它以光为刀,以砂为布,将人类最顶尖的智慧雕刻在其中。

  姜余当初的决定就有问题。

  光刻机不是半导体产业,它依旧属于机械工业,只不过掺杂着学科更多而已。

  机械工业,桦国有基础,有底气。

  尤其是高尖精这一方面,并不落后于西方。

  虽说在工业软件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里面还掺杂着光学、微波、高分子等学科。

  到时候分工研究搞定就可以了。

  毕竟,还是有之前的基础嘛。

  他想找之前研究设计光刻机的那些老一辈专家和工程师们。

  后来了解到这些人大多出自华清,就熄了这想法。

  尴尬的事情,姜余从不做!

  不过现在换帅了,那又不同了。

  趁着有闲时,姜余决定明天亲自上门请那些老专家。

  既然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光刻机,仿制应该是没问题的。

  如果加上人工智能,应该可以推算出后面一代到两代的技术。

  这玩意儿听说很烧钱,主要还是在光源、EDA设计软件等方面。

  有人工智能,这些问题应该容易解决。

  手上还有几台成品,仿制问题应该不大。

  一年不行,就三年!

  他还年轻,等的起!

  ……

  第二天,华清大学。

  姜余是第二次踏进这所名校。

  他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懵懵不懂的学生了。

  来到办公楼,找到校长室。

  门没关,他敲了下门,被允许后,走了进去。

  这办公室的风格完全不同于京都理工。

  风格有点后现代主义,简约而不简单。

  杨校长属于老古董,他的办公室显得有点老旧,还保持着六七十年代那样简陋的风格。

  “您好,请问您是郑强,郑校长吧!”

  这个姓氏非常好,到哪里都是一把手。

  


  (https://www.biqwo.com/dudu/240/240207/68292740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