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刘秀君临天下 > 113、 用人问题

113、 用人问题


  大家知道,这时候的洛阳是一团乱麻。久经战事,这座城早已千疮百孔,到处都是废墟。

  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对谁来谁去早就麻木了。作为普通百姓,他们不麻木又能怎样呢?

  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

  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

  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夺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刘秀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

  、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

  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

  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

  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起纪律这根弦。

  我们对老萧了解不多,他出场也很少。不知道他的脑子里真的就没有纪律这根弦,还是进了很多水,反正

  他这会儿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儿。

  他放兵抢掠横行,估计他本人也不会闲着,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

  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我们应该把他隆重推出。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

  他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并且在1年中连续3次提拔他,直到日前任命他为

  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

  一个能让刘秀在1年内连续提拔3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儿。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谈话。

  杜向萧重申皇帝(刘秀)的指示,要求萧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

  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

  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

  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与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这里要说明的是,棨、戟就象斧、钺一样均为长柄兵器,当时往往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

  份的。

  我想,刘秀赐杜诗这样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的工作给与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继续严格执纪,无论王

  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

  百姓给与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

  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的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需要整理一下思路,重点说说刘秀创立帝国早期的各项工作。

  一般来说,谁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儿: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

  ,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

  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

  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儿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当然硬件建设还有更多的内容;而后两件事儿可以说是软件建设

  ,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儿,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在刘秀君临

  天下之路越走越远时,会更加清晰地看到,到时候再陆续说。

  现在,形势不稳定,刘秀忙于连连出招安定天下,我们来不及展开理论探讨,只是先让大家注意这三个方

  面,即: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

  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

  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

  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

  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政治纲领。

  一位伟人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

  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的,还是量才使用的,绝大多数能够胜任,象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产生

  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备受非议。

  对于刘秀崇尚经学、迷信谶纬,我们以前说过,将来有机会还要再仔细说,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他把谶纬

  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

  这样,就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字君严,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

  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我们在观赏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

  很低调儿,我们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

  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

  、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

  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也是有一定的能力、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

  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

  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刘秀身边文臣如云、猛将如林,老王往那儿一站,谁也不会注意他。

  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

  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

  “王梁主卫作玄武”。

  所以,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顺便说一下,所谓“玄武”,就是龟,有的称老鳖、甲鱼,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

  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

  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参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

  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

  (众咸不悦)

  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

  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

  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本来,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

  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前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

  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象

  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一个善于容纳、知错即改的人是很可怕的。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他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

  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

  “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

  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

  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

  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

  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恩宠,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大司徒,他本来应该总理朝政,但帝国初创,面对战局,他只能按照刘秀的安排先把仗打好再说。

  于是,邓禹率军从汾阴(今山西万荣西)进入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矛头直指长安。


  (https://www.biqwo.com/dudu/24/24979/143848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