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刘秀君临天下 > 35、 赤眉军、绿林军

35、 赤眉军、绿林军


  这时的王莽已经疯狂了。

  他想尽一切办法把天下财富搜刮到自己手里,用来穷奢极欲地挥霍享受、修建宫殿和祖庙、赏赐心腹爪牙。

  他的祖庙极其豪华壮丽,费时3年,耗资惊人,还搭上数万老百姓的命。

  (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万数)

  他想尽一切办法镇压反抗他的人,无论普通老百姓、地方干部、心腹爪牙还是骨肉至亲,得手就给灭了。

  他的干部和官军腐败透顶、草菅人命、烧杀抢掠、恣意妄为。

  再加上连年的灾荒和瘟疫盛行,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

  天下百姓被逼死过半,许多地方发生人吃人的惨绝人寰的悲剧,到处哭嚎连天。即使往日最富庶的关中地

  区,也是“民庶涂炭,百不一在”了。

  这时的老百姓,要么被饿死、病死、整死,要么就起来反抗。

  所以,这时谁要站出来喊一声去打王莽,马上就有很多人响应。

  王莽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外面烽火连天,家中后院起火。

  由于时间有点儿紧,我们先接着说绿林军、赤眉军是怎样燃起武装反莽烽火的,以后在战斗的间隙再说王

  莽后院起火。

  公元18年,琅邪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人樊崇聚众百人起义,他自称三老,转战进入泰山一带,流动袭击

  官军。

  当时,琅邪郡及周边地区正闹饥荒,加上官府太黑,老百姓不得不起来造反。

  樊崇勇猛善战,大家都愿归附他。仅一年功夫,这支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

  这是一支很纯朴的农民队伍。

  他们起来绝不是故意闹事,也不是象陈胜、刘邦那样一开始就要弄个王侯将相当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出来干这活儿,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吃饭,就是想解决生存问题。

  无论在哪朝哪代,老百姓要吃饭、要活下去,都是最低要求,也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很务实、也很低调儿,没有什么宏大的攻城略地的计划,甚至连旗帜、口号都没有,

  直到队伍壮大了才制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规矩。

  大家也看到了,领头人樊崇自称三老。

  “三老”,这是当时级别最低的地方衙门小吏。

  他们这就等于公开表明,我们起来干,就是要有口饭吃,就是要像衙门当差的那样能有口饭吃!

  但是,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很强。

  反正有王莽当一哥,大家怎么都是死。

  饿死悄无声息,战死也不枉来人间一回!

  如果战不死呢?

  这支部队在迎战王莽派来镇压的官军时,先后在姑幕(今山东安丘南)、无盐(今山东东平东)等地大获

  全胜,打死官军主帅平均公廉丹,打跑官军另一个主帅太师王匡,毙敌数万人。

  樊崇在率众抗击官军时,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就是为了防止自己兄弟与官军混淆,让自己的战士一律把眉

  毛染成红色。

  (皆朱其眉以相识别。)

  老樊的这个创意实用性很强,能让人轻松愉快地接受,而又成本很低。

  他虽然没有申请专利,但获得极高的评价,很有知名度,而又没有人来剽窃和模仿。

  当时和后来,这支队伍获得了“赤眉军”的称号。

  由于这支队伍目前离舂陵较远,它以后还有与大家见面的机会,我们就以后再继续说它。

  我们说说绿林军,这也是一支典型的被王莽逼得不得不起来造反的农民队伍。

  起事时间:公元17年,比赤眉军起事早了1年。

  起事地点:绿林山(今湖北当阳境内)附近。

  起事主体:王匡、王凤率领的数百名饥民。

  起事原因:饥民们由于王莽政权的压榨和连年灾荒活不下去,而他们很想活下去。

  这个绿林山处于汉水中游,万木葱茏、百草丰盛,周边的山林湖泽气候适宜、物产富饶。

  当时迫于生计,附近的老百姓纷纷跑来采择荸荠等野生植物充饥。人多忙乱,难免发生冲突。

  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办事公道,为大家评理息讼让人服气,享有很高的威信。

  看看时机成熟,王匡、王凤迅速拉起数百人的队伍,宣布反王莽、找饭吃。

  原本在不远处一直准备造反的王常、马武、成丹等人也赶来加盟,队伍很快发展到七八千人。

  他们占据绿林山为根据地,被称为“绿林军”。

  绿林军平时藏身绿林山中,时常出来攻打周围的官府、官军和地方豪强,夺取财物粮食。

  后来,人们把打家劫舍、仗义疏财的人称为“绿林好汉”,意思则有了很大的不同。

  由于能吃上饭,不受气,还可以反抗官府,四方的老百姓纷纷汇集到绿林山,绿林军很快壮大到5万多人。

  王莽对此不敢小瞧,忙派军围剿。

  绿林军与赤眉军一样,大家反正豁出去了,战斗力很强,在云杜(今湖北沔阳)大败官军。

  这引起了王莽进一步的注意。

  次年,也就是公元22年夏天,王莽派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率主力部队,自京城长安出发,经南阳

  ,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

  谁知就在这时,绿林山发生瘟疫,绿林军死了差不多一半(死者且半)。

  为了摆脱困境,先谋生存、再求发展,绿林军只能进行分路转移。

  长话短说吧,公元22年秋季,绿林军发展成(或者说不得不分成)3支队伍:

  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下渡过汉水,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一带活动,称为下江兵(时称长江自南郡

  以下为下江)。

  一支由新市(今湖北京山县)人王匡、王凤及马武、张卬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这时,平林(今湖北随州境内)人陈牧、廖湛聚众1000多人起义,响应新市兵,被称为平林兵。

  这3支队伍纵横驰骋于荆州所属的南郡、南阳和江夏3郡,互相呼应、互为犄角,不光沉重打击了王莽在南

  方的统治,而且直接威胁他的统治中心京城长安。

  这种军事局面的形成,固然是绿林军首领们朴素而实用的战略战术思想使然,也得益于王莽干部们的工作

  作风。

  王莽挟诈欺国的工作作风表现在平时为人为政之中,而每到关键时候,他在这方面还有上佳的表现。

  绿林军刚起义时,他派使者去赦免他们。

  他认为义军就是盗贼,按说该打,但朝廷现在闹心的事儿太多,你们也别闹了,朝廷不打你们、也不追究

  你们了。

  他派使者进行所谓的赦免,其实是去笼络义军。

  绿林军和其他义军并不是吃饱了撑得起来反着玩儿,他们恰恰是因为实在被饿得活不下去了,又对王莽彻

  底失望,才拎着脑袋起来造反的。

  也就是说,他们与王莽冤仇太深、矛盾太大,事关生存,这事儿一般人说合不了。

  有一次,一位使者无功而返,如实向王莽汇报:

  “目前盗贼此伏彼起,时而单打、时而联合。我认真调查其中的原因,他们都说,我们苦于政令法律实在

  严苛,动不动就犯了重罪。拼死拼活的干活儿,劳动所得还不够纳税的。就是关起门在自己家里,说不定还会

  因为邻居犯个私铸钱币之类的事儿,给那些奸吏抓去。我看,老百姓是因为没有活路,才都起来做盗贼的(民

  穷,悉起为盗贼)。”

  这位使者说的是实话,他很负责地报告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老百姓造反的原因,非常具体,也非常生动。

  但是,王莽听了大怒,立即把这位使者免职。

  这是因为,在他的干部队伍中,他实在无法容忍诚实的干部和务实的作风!

  别的使者中,大多是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党棍和政客,就顺着王莽的心思,说什么“刁民狂妄狡诈

  该杀(民骄黠当诛)”,什么“现在形势很好,盗贼很快就扑灭(时运适然,且灭不久)。”

  王莽听了很高兴,立即对这样的干部提拔重用。


  (https://www.biqwo.com/dudu/24/24979/143840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