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无限空间神格化 > 第六十九章 反间计破赵国

第六十九章 反间计破赵国


  还告诉王翦说:“李牧是赵国北边名将,我们不容易打胜他。将军不妨叫人去跟他讲和,以后我自有办法。”王翦按照秦王的指令,开始与李牧和谈。

  其他的,申龙甲可不会因为自己知道一点儿历史的进程就指手画脚,要知道战况便不同,战场生变,如果拘泥于谋划计较,自己便成了赵括,在纸上谈兵罢了。所以,要充分的放权,要知道自己手下哪一个不是旷世名将。单论打仗的能力,任何一个都可以甩下自己几条街,现在自己将战争的进程推进了好几年,损失大大的减小了,就已经是最大的贡献了。

  秦赵之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如果此时赵能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加强经济建设,充实军事实力,把强秦拖垮亦有可能。对赵国来说,此是是最好的韬光隐晦,奋力备战之机。

  可是,赵幽缪王之**无道,郭开之大阴弄权,李牧一直希望引出秦军主力,予以迎头痛击,好先解决外患,再引得胜之兵,入朝堂助元老大臣举事,另立新君,变法图强。

  秦军主力却也一直等着赵国国内兵变,趁兵变之期维持国家元气大伤之际一举灭国,此举令李牧分心不得。此次终于大兵压境,却又不与他死战到底,使李牧无法回军助元老一臂之力。现在更是势单力孤,就连粮饷的接济不上了。

  战争持续了快一年,进入了公元前230年,东方列国又都出现了打饥荒,赵国也不能幸免。

  各色密探门客将蛛丝马迹汇聚到赵国上卿府,郭开早已经嗅到了一种特异气息。立断立决,要尽快化解兵变灾难。从各方消息揣摩,郭开断定兵变的核心是李牧和他的边军,国中无势的元老们只有依靠李牧才有扳倒自己的可能。

  为了证实这一评判,郭开特意召元老春平君入宫会商对策。当郭开将重大消息明白说出几宗时,春平君吓得大汗淋漓满脸涨红,将所有脏水都泼到了李牧的身上,愤愤然大骂李牧不止,并咬牙切齿地发誓追随郭开同心平乱安定赵国。

  王族大臣元老更是争相向王城大殿旁的春平君署上书,其中多数禀报的竟然是李牧一班将士的种种不轨形迹。郭开由此断定,元老势力大体被排除在兵变之外。自己和赵王的亲信,也传回了李牧与秦将王翦之间,不断有信使往来的实情。

  李牧有私自与秦军讲和,密谋反赵降秦。

  郭开大惊,立刻下令罢免李牧的兵权,改派赵葱和齐将颜聚去代替李牧。司马尚大惊,急忙入朝劝谏赵王,由于言辞过激,赵王把司马尚也罢了官,将他贬为庶民。

  赵葱奉王命迫使李牧交出兵权,李牧听完赵葱宣读赵王的命令,脸色阴沉,嘴唇紧闭,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遇到一个昏庸的君王,竟为无耻的小人所害。他交出兵符后,一腔悲愤之情无处诉说。

  郭开和顾岩都接到过申龙甲的严令,誓要保住李牧不伤一根汗毛,所以在他罢免后,郭开立即将他幽禁了起来。顾岩更是严密的保护他不受人暗算。

  果然,赵国内竟然有不少势力小人,他们比郭开还要惮忌李牧的才能,恐怕日后李牧会东山再起,威胁到他们,于是便想斩草除根,派出杀手追杀李牧,都被顾岩一一化解掉了。

  李牧所带来的五万北地边兵,见李牧被罢黜,无不伤心流泪。一夜之间跑了个净光。

  姚贾在齐国的游说、离间也获得了成功。他用重金买通了齐国的权臣后胜,使齐王建拒绝了与赵国的联合。这样,赵军既失去了得力的主帅,又失去了齐国的外援,而新更换的将领又无领兵之才。

  申龙甲和王翦闻赵国阵前易将,立刻去了一块心病。三路大军同时向赵军发起猛攻。

  南路杨端和军大举进逼邯郸外围要塞,北路滕翼秦军一路直下逼近信都。赵葱连赵王的王书都没有等到,便骤然面临已经逼近到百里之内的李信军的威慑。

  赵葱大军刚刚开始向南回收,井陉山秦军已经潮水般开过了几乎不设防的井陉关,猛烈地咬住了赵葱大军,铁骑截断了井陉山赵军的南下之路,一举截断赵军向东南靠近大陆泽与巨鹿要塞的通道。

  赵葱和颜聚领兵迎敌,赵葱原本就是一个草包,能够当上将军全靠的是宗族势力,哪里会指挥战斗。他接到命令后,也不管天高地厚,匆匆忙忙想也不想便接受了司马出身的颜聚的谋划对策:两人各率十万大军,据守南北两厢,诱使王翦大军从中央山地进兵,南北夹击合围秦军。

  不想两人分兵方完,王翦亲率十余万秦军重甲精锐,已展开成巨大的扇形从辽阔的山塬逼了过来。战法简单实在,两翼铁骑包抄,中央重甲步军在漫天箭雨后强力冲杀。如此不到两个时辰,赵军全线溃退。赵葱在两军阵前被王翦一枪刺死于马下,秦军挥师掩杀,赵军全线溃败。早有准备而没有深入战场的颜聚立即突围,落荒而去,带着残兵败将逃入邯郸城,秦军很快便杀到城下。幽缪王赵迁得知赵葱阵亡,十分恐慌,急忙召群臣商议对策。

  相国郭开认为,秦军势力强大,赵国兵微将少,与之抗争无非是以卵击石。他劝赵王献城投降,并为赵王代写降书,使人带着赵国地图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前往秦营献宝请降。

  此时,公子赵嘉与将军颜聚正在城上巡视,听说赵王派使臣前往秦营请降,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宗族数百人冲出北门,日夜兼程逃往代郡。自立为王,定都代,不久,赵国大夫及一些名门族纷纷奔代,燕赵合军,驻扎上谷。

  秦军进入邯郸城,将赵国幽穆王赵迁和赵氏宗族大臣全都囚禁起来,送往秦国首都咸阳。申龙甲以郭开之功,封他为上卿。赵迁失德亡国本应治罪,因其献城投降,免去死罪,削去封爵,流放于房陵。

  可能是仇家太多,赵国灭亡后,郭开在回邯郸搬运家中财物之时被沿途盗贼所杀。

  郭开为什么被杀,申龙甲就没有心思管了,反正留着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安置他。他现在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和氏璧和李牧的身上。

  和氏璧在《大唐双龙传》可是记载有洗伐扩大经脉,修炼精神力,净化魔性的功效。

  赵国一降,申龙甲第一件事就是亲访李牧,但是李牧死活就是不愿出山,申龙甲只好以不报复昔日恶待他的赵人仇家为借口,胁迫他出山,前往九原郡统军抵御匈奴。

  秦连灭韩赵两国,庶民都未生乱,可见天下归一之心。其他四国也没有合纵之举,可见都畏秦自保!有此两大情势,申龙甲认为连续灭国可成。

  虽然燕国弱小,不能独当一面,但是却能做举足轻重的附属盟约国;燕国依附于任何一国,都将使其力量陡增。事实上,燕国除了燕昭王乐毅时期强盛一时,短暂破齐而独当一面外,此前此后,大体都在强国之间寻求依附而摇摆不定。

  目下残赵的公子嘉立了代国,燕国并没有趁此良机灭掉代国增强实力,而是立即放弃了对旧赵国的仇恨与代国结成了抗秦盟约,不能不说,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附国方略,大大增加灭国的难度,即使秦国全力以待,也难以一战而定,一战灭国,无异于白日大梦。

  申龙甲为了全力灭燕,还必须防止燕国再东向附齐,或南下附楚,北与匈奴结好,使合纵死灰复燃。如果无法一战灭燕,而使燕与代王嘉北逃匈奴,或再度立国,中原将有无穷后患。所以灭燕不但要全力,蒙恬还必须率军从北边出动,遮绝燕、代与匈奴诸胡之联结。除此之外,不能全灭燕国。

  反正申龙甲现在不急,新的剧情任务要求是到公元前210年统一中国,不留下任何他国的残留势力或隐患,就可以了。所以大部署立即确定,秦军主力全数驻屯赵国歇马整顿,来年春天发兵燕国。继续王翦统兵灭燕,杨端和军、滕翼军归并灭燕大军,铁骑将军辛胜为灭燕前军大将;蒙恬北边防守匈奴,并同时切断燕国北上联结匈奴与诸胡之通道;顿弱领一部邦交人马入燕,姚贾领一部邦交人马入魏,继续以文武并重手段销蚀其庙堂根基;马兴改任国尉丞,辅助尉缭总司粮草辎重;蒙毅改任长史丞,辅助李斯随秦王处置国政;李斯暂留赵国,率领秦国官吏整肃旧赵国吏治,安定邯郸郡以为灭燕根基。

  各方禀报都说,除了旧世族贵胄有许多逃亡代地,投奔公子嘉的代国外,庶民尚算安定;民众种种议论,骂赵王郭开者多,怨恨秦国者少;代国仓促汇聚了一支军马,驻扎在于延水以东的上谷上谷,今河北怀来之东南地带。其地颗粒无收,已经面临大饥荒,代地民众出现了大肆逃亡迹象。

  申龙甲立即歇马驻扎,与蒙毅会商,并飞书知会王翦,务必设法,最大限度地不使代地民众北逃匈奴,而是南下回归有秦军驻扎的旧赵故土。三日之后,王翦飞书回复:代地灾民事已经开始全力处置,王毋忧心。

  王翦治军素来注重民情大势,对代地灾情原本早已探明,欲行接纳流民,又恐众将对赵人心存芥蒂,会以灾民扰军为名,不肯全力实施,故未下达军令。一接秦王行营书令,王翦立即会同李斯议决,大张旗鼓地下令建立临时营地,接纳代地庶民;凡流入军营之灾民,一律作军中民伕待之,派发军粮,派定劳役工程。军令颁发的同时,王翦专门在聚将,邀李斯讲说乐毅当年的化齐善政。一班年青大将本来对如此接纳赵人多有牢骚,然见秦王书令,又闻李斯着意解说安赵深意,遂欣然叹服,对接纳流民事再无推搪。如此,几乎整整一个冬天,王翦大军都在为安定赵地而与李斯率领的官吏们协同忙碌着。

  倏忽开春,河消冰开,王翦大军隆隆北上,渡过易水驻扎下来。探马流星穿梭,商旅纷纷离燕,四十万秦军的营涛声隆隆如在耳畔。庶民惶惶,庙堂惶惶,燕国朝野慌乱了。

  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鞠武主张西与代联合,南与齐、楚结盟,北与匈奴结好,共同抗秦。燕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派荆轲携带燕督亢之地的古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与副使秦舞阳勇士前往秦国诈降。

  假如说,此时的秦国对于土地之需求,已经在统一天下的大业开始后变得不再急迫,那对于以重金封地悬赏而求索的叛国大将的人头,则是迫切渴望的。樊於期叛国对秦国秦人带来的耻辱,可以说丝毫不亚于嫪毐之乱带给秦国朝野的耻辱。

  申龙甲当然知道荆轲来行刺他,但是不善剑的荆轲,能挨着他的边儿吗!只是空送他一个讨伐燕国,堂而皇之的借口罢了。

  所以申龙甲当即决定接受燕国献礼,休战盟约事届时会商待定,秦国所有大臣也毫不犹豫地赞同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已经给燕国的生存留下了一线生机。因为,从实际情势而言,秦国君臣当时对于一统天下,还没有非坚持不可的一种固定模式,而是充分顾及到诸侯分立数百年的种种实际情形,对灭国有着不同的方略准备。如今燕国献地求和,又要交出降将人头,不惜做出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最有失尊严的臣服之举,秦国君臣的接纳,便是很容易做出的对应之策。

  当荆轲来到长安殿上,平静地接过秦舞阳怀中的铜匣,大踏步走到了王阶之下。荆轲捧起铜匣深深一躬道:“外臣,燕国上卿荆轲奉命出使,参见秦王!”荆轲抬头之间,九级王阶上的申龙甲肃然开口道:“燕国臣服于秦,献地献人,本王深为欣慰。赐特使座。”话音落点,一名远远站立在殿角的行人署大吏快步走来,将荆轲导引入王阶东侧下的一张独立大案前,恭敬地请荆轲就座。

  此时,司仪大臣又是一声高宣:“燕国进献叛臣人头——”

  话音尚未落点,行人署大吏已经再次走到了荆轲案前。荆轲已经打开了大铜匣,将一个套在其中的小铜匣双手捧起道:“此乃樊於期人头,谨交秦王勘验。”行人署大吏双手捧着铜匣,大步送到了秦王的青铜大案上。荆轲清楚地看见,申龙甲掀开铜匣的手微微颤抖着。及至铜匣打开,申龙甲向匣中端详有顷,嘴角抽搐着冷冷一笑,拍案喟叹道:“樊於期啊樊於期,秦国何负于你,本王何负于你,你竟白头叛秦,宁做秦人千古之羞哉!”

  申龙甲的声音颤抖,整个大殿不禁一片肃然。寂静之中,申龙甲一推铜匣道,“诸位大臣,都看看樊於期了……”荆轲锐利的目光分明看见了嬴政眼角的一丝泪光,心头不禁微微一动。

  大臣们传看樊於期人头时,举殿一片默然,没有一声恶语咒骂,没有一句喜庆之辞。荆轲听到了隐隐唏嘘之声,还听到了武臣席区一个老将昏厥倒撞的闷哼声。实在说,秦国君臣见到樊於期人头后的情势,是大大出乎荆轲与太子丹预料的。依太子丹与荆轲原来所想,秦王既能以万千重金与数百里封地悬赏,见到樊於期人头,必是弹冠相庆举殿大欢,其种种有可能出现的失态,以及可能利用的时机必然也是存在的。荆轲也做好了准备,此时秦王若有狂喜不知所以之异常举动,便要相机提前行刺。毕竟,要抽出那只匕首是很容易的。然则,秦国君臣目下竭力压抑的悲痛之情,却使荆轲茫然了。东方投奔秦国的名士,个个都说秦王看重功臣,荆轲从来没有相信过。可是,今日身临其境,荆轲却有些不得不信而又竭力不愿相信的别扭了。毕竟,荆轲也曾经是志在经邦济世的名士,对君王的评判还是有大道根基的。一时之间,荆轲有些恍惚了……

  “燕国献地——”司仪的高宣声划破了大殿的寂静。荆轲蓦然一振,神志陡然清醒,立即站了起来一拱手说声外臣遵命,捧起细长的铜匣上了王阶。

  秦王案形制特异,五尺宽九尺长,恍若一张特大卧榻。当荆轲依照邦交礼仪,被行人署大吏引导到王案前时,只能在王案对面跪坐。申龙甲面色淡漠地挺身端坐,距离荆轲少说也在六尺之外,一大步的距离。

  荆轲气静神闲,坐在案前的倏忽之间,已经谋划好了方略。在秦王冷冰冰打量时,荆轲不看秦王,径自打开了细长的铜匣,徐徐展开了粗大的卷轴。

  ;


  (https://www.biqwo.com/dudu/23/23685/157022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