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列国纪事 > 第十八章 宁戚归齐

第十八章 宁戚归齐


  宁戚归齐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80年齐桓公伐宋之时。

  由于常年在外征战,齐桓公和管仲身边,经常有宠妾从行,号称军夫人。管仲的宠妾名叫婧儿,钟离(凤阳府)人氏,知书达理,聪慧乖巧,深得管仲喜爱。婧儿随军多年,时常一身戎装,跃马持戈,别有一番风韵。这天,大军行至峱山南麓,士兵正在埋锅造饭。管仲与婧儿出营巡游,看见一位放牧的壮汉,头戴一顶破旧斗笠,身穿单薄的粗布短衣,**双脚,一边放牧,一边敲着牛角吟唱,其声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管仲和婧儿十分诧异,便驻足静听:

  满山的酸枣,可摘可尝。我的心里呀,充满忧伤,

  只好且叹且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说

  我骄狂。无人知晓啊!我这个孤独的人,为何苦

  闷傍徨……

  管仲心想:“一个身居山野的放牧人,竟会有如此深沉的苦恼,也许是个不凡之人。”遂让侍从分出一份饭食送予他。牧人吃了以后,听说是相国送给他的饭菜,便要亲自道谢,侍从告诉他,相**务在身,早已乘车远去了。于是,他请侍从带给相国一句话,说:“浩浩乎白水。”侍从茫然不解,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相国自然明白。”侍从赶上管仲后,将放牧人的话如实相告,管仲也不解其意,遂问婧儿说:“浩浩乎白水,是什么意思?”婧儿嬉笑说:“大人也有为难之时呀?”管仲说:“学问无可穷尽,就是天王老子,恐怕也不敢说他万事皆知啊!”婧儿说:“贱妾隐约记得,有一首题为《白水》的诗说: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子来召,吾将安居?”这个放牧人大概是想求职吧?管仲明白了,立即调转车辕,原路返回,亲自去见他。

  此时,这位放牧人已经将牛**予东家,正在路边守候。他告诉管仲,自己是卫国人,姓宁,名戚,久慕齐侯和管相国的仁德,只怨自己家境困宭,无人举荐。听说齐侯起兵伐宋,便专此前来,寻求自荐之机。一晃月余,未能谋面,只好一边替村人放牧,一边等候齐军过境。今ri幸喜遇相国,只望留在军中效力。

  管仲说:“您既然不愿埋没山野,可有进谏之言?”

  宁戚说:“相国率军出征,我就说用兵之道。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三:义、智、勇,此三者构成用兵的主体,缺一不可。正义是取胜的根本;jing心谋划,英勇善战,是取胜的必要条件。民无常勇,亦无常怯,用兵贵在神速,把握主动,果断出击。不能依赖敌人的过失,更不能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懂得隐蔽潜藏,积蓄兵力,一旦时机成熟,即可集中力量消灭敌人。这样用兵,胜券在握,万无一失!”

  管仲频频点头,说:“讲得很透彻。据您观察,齐军此番伐宋,应如何用兵?”

  宁戚说:“大凡用兵,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宋国新近遭遇动乱,国力不济,人心浮动,只需以武力相逼,即可使其屈服,无需交战。”

  宁戚的想法与管仲不谋而合,管仲很欣赏他,本想留在军中,一同前往宋国,又觉不妥,心想:“大军出征,未经君主许可,私自接纳一个不知底细的外国人,那可是杀头之罪呀。尽管君主信任自己,也决不能违反军令……”于是,给齐桓公写了一封举荐信,交与宁戚,恳切地说:“希望您能谅解,按照齐军法令,我现在不能接纳您。数ri以后,齐侯将亲帅大军经过此地,他若见到我的书信,必定会重用您。”

  宁戚等待多ri,未见齐军的踪影。他开始怀疑管仲的话,心里十分悲伤,打算直接去临淄寻找机会。于是,就给一位商人做帮工,赶着装载货物的马车来到临淄,住进城外的驿站。恰好齐桓公出城迎接贵宾,宁戚正在车前喂牛,看见桓公的车驾经过,心里很着急,就敲着牛角唱了起来:

  黄鸟呀黄鸟,为何落在楮树上?不要啄食我的粟粮。

  这里的人不能交往,我要离去了,回到自己的家乡。

  黄鸟呀黄鸟,为何落在桑树上?不要啄食我的高粱。

  这里的人无与相帮,我要离去了,回到兄弟们身旁。

  黄鸟呀黄鸟,为何落在栎树上……

  齐桓公听见歌声,非常惊讶,对御车人说:“你听……这个唱歌的人,寄居异国,受到冷遇而思归,不是寻常之人!”遂吩咐身边的侍臣说:“快,去请那个唱歌的人坐在后边的车上,回宫以后,寡人想跟他聊一聊。”于是,侍臣请宁戚登上国君的副车。

  回宫以后,侍臣向桓公禀告说:“那个唱歌的是个卫国人,名叫宁戚,如何安置?”桓公让赐给他衣帽,沐浴更衣,进宫叙话。

  在灯火通明的庭堂中,桓公与宁戚交谈了很久。桓公问宁戚说:“有人劝谏我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您以为怎么样?”

  宁戚说:“不可以!并不是说古代的法令不好,而是不能效法。古代的法令,也是结合当时的时势而制定的,法令不可能与时势一起流传下来。时势改变了,法令岂能不变?现在需要效法的,不是法令本身,而是古代帝王制定法令的依据。”

  桓公说:“那么,古代帝王制定法令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宁戚说:“我自认为,他们所依据的无非两点,一是人,二是时势,君主和臣民都是依据的对象,将心比心,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古今一理啊!”

  桓公又问:“您千里迢迢,从卫国来到齐国,难道您不喜欢自己的国家吗?”

  宁戚凄然地说:“君主的话,让臣下很难回答。即使被放逐人,也会思恋故土,我怎么能嫌弃自己的国家呢?更何况,我的父兄亲人还留在那里。可是,寒冬到了,就得寻求温暖,酷暑临头,就得趋向清凉。强颜的欢笑不乐,勉强的涕泣不悲,谁能没有yu望和追求啊?泉水深了,鱼鳖自会返回,花木繁盛,百鸟就会飞来,丛林茂密,禽兽就会聚集,君主贤明,不甘淹没的杰出人才就会依附,我这样回答还可以吗?”

  桓公很赏识宁戚,故意说:“您很诚实,您相信我会重用您吗?”

  宁戚说:“假如有一匹ri行千里良马,却始终没有遇到赏识它的主人,那它就不会被当做千里马来使用。所以,善于相马的人与千里马之间,必须相互依存,然后才能成就大业!”

  桓公大喜,称赞说:“讲得好,我就是您说的相马人啊!”

  第二天,桓公又与宁戚交谈,从如何治国到治天下,无话不讲,二人谈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桓公对宁戚非常满意,准备任用他。有的大臣进谏说:“宁戚是卫国人,跨过黄河就到了,不如先了解一下他的来历。确有才识,人品不错,再任用也不为晚。”

  桓公说:“大的方面寡人已有把握,他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贤才。即使去了解他,也不过是担忧他有小毛病罢了。倘若因为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掩盖他的突出才华,这样的君主,恐怕就要失去天下豪杰了。”于是,桓公赐封宁戚为大夫,让他协助管仲参与国政。

  管仲返回后,听说宁戚封爵,十分欣慰。过了很长时间,宁戚才把管仲的书信交给了桓公,桓公读了管仲的信,沾沾自喜地说:“英雄所见略同啊!”

  宁戚以平民之身,封爵拜将,传为千古佳话。


  (https://www.biqwo.com/dudu/2/2786/148033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