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一路绝尘 > 833.好茶不怕细品

833.好茶不怕细品


  833.好茶不怕细品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写过与茶有关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搜索一下就有三千多首,其中写得好的不计其数、不胜枚举,其中卢仝说得好:"一碗喉*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不过写得最好的莫过于宋代诗人杜来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若是严寒的冬夜,拥炉独饮,虽可领悟茶之神韵,但终究有些冷清;如果有故人不期而至,就会喜出望外,然后促膝而坐,共同煮水煎茗,室外大雪纷飞,屋内炉火跳跃,釜中茶汤鼓浪,白气袅袅,香味四溢,此情可入诗,此景可入画。作者把寒夜茶和窗前月、雪中梅视为同等的雅事,寒夜与朋友共饮佳茗,不仅借品茗熏陶自己,也展示了从容雅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

  恕我孤陋寡闻,自己认为在现代诗中,写茶的也许张错的那首《茶的情诗》写得最有形象:"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香郁/必须倚赖我的无味。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里面展开,舒散;/让我的**舒展你的容颜。我必须热,甚至沸/彼此才能相溶。我们必须隐藏/在水里相觑,相缠/一盏茶功夫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你终将缓缓的(噢,轻轻的)/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很有趣,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宋代的苏轼写过一首题名为《记梦回文二首并叙》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的回文诗,他在序中写道:"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诗曰:"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团小碾斗晴窗。"

  联句是旧时*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唐代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的诗,就是由颜真卿(著名书画家,吏部尚书)、陆士修(嘉兴县尉)、张荐(吏官修撰)、李萼(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僧人皎然)六人联句而成。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唱和诗与茶有关的据说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可谓别具一格,不过还是不如毛**与柳亚子的唱和。柳亚子写的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毛**写的是:"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向渝州叶正黄。二十一年归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一个抱怨怀才不遇、牢骚满怀的旧文人和立意深远、娓娓道来的人民领袖的*襟之悬殊跃然纸上。

  与茶有关的词句很多,信手就可以拈来一长串。比如:壶中日月,养性延年;夏季宜饮绿,冬季宜饮红,春秋两季宜饮花;冬饮可御寒,夏饮去暑烦;好茶一杯,精神百倍;茶水喝足,百病可除;淡茶温饮,清香养人;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吃饭勿过饱,喝茶勿过浓;又比如:烫茶伤人,姜茶治痢,糖茶和胃;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清茶一杯在手,能解疾病与忧愁;早茶晚酒;酒吃头杯,茶吃二盏;好茶不怕细品;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井茶叶虎跑水,茗壶莫妙于紫砂等等

  与茶有关的故事不计其数,最有名的莫过于下面八个。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不醉不归,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密赐茶荈以代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由来。

  据晋《中兴书》记载: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前来拜访,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为茶果而不满,便自作主张备下丰盛的菜肴。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这也许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宋神宗初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某日光临某寺,主持老和尚不认识他,冷淡地说声"坐",吩咐小和尚一句"茶";寒暄几句,见来人气度不凡,热情起来,招待升格,改口说声"请坐",吩咐小和尚"敬茶";等到苏东坡道明身份,老和尚热情加倍,招待就再一次升格,忙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老和尚索取墨宝,苏东坡借汤下面,留下一副千古名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在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的时候。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亲自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赋诗一首《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宋官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的茶饼,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园胜雪",郑可简因此而受到*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后来,郑可简又下令他的侄子到各地去搜集名茶奇品,果然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让自己的儿子待问拿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古为今用,如今的官场上也盛行此法。

  据《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拜佛,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有僧到,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本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赵朴初在《茶诗入禅》一诗中也写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诗中,赵朴初既用了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的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显得自然贴切、生动明了,不愧为一代大师之作。

  清代乾隆皇帝曾经七下江南,有一次在江南茶馆喝茶,他一时兴起,抓起茶壶给臣子们倒水,可把大家惊坏了,按当时规矩,无论皇帝给的什么东西都属于赏赐,接受者要跪下谢恩,但在公共场合,朝臣又不能暴露身份,怎么办?情急之下有人想出了主意,就是在桌上屈指代跪,大家也都跟着学。不想之后竟成了一种茶俗。

  1975年的深秋,首任**周恩来徘徊在生死的病痛边缘,沉疴在身的**突然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我想喝点六安瓜片茶!"当周**喝着工作人员找遍京城大小商场才觅得的六安瓜片沏的热茶时,他回味良久,神情凝重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同志们,我想喝六安瓜片,是因为想起了战友们……"

  而《两山墨谈》声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玉堂联句云:'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辟清欢。何时一酌中冷水,重试君谟小凤团'。"明清时代的六安瓜片也许就如同于现在的碧螺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iqwo.com/dudu/162/162233/831360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