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崛起之华夏 > 中国在清时的军事工业和科技力量 转

中国在清时的军事工业和科技力量 转


  [[[CP|W:304|H:221|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0101/19/1124156633995157090567500759749.jpg]]]

  中国在清政府和北洋军政府时期就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工业和科技力量,虽然今天仍然有好多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试举几例:

  一、1884年,金陵制造局第一次制造出可移动的车轮式37mm2磅后膛炮。该炮为架退式,有完善的炮闩,装弹简便迅速;制炮材料由青铜或铸铁改为普通钢或锰钢,提高了炮管的强度;炮弹也由球状改为长形,并附有弹带。这些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炮的射速和命中精度,大大胜过以往生产的前装炮。该炮试制成功后,即投入了批量生产。在中法战争中,金陵制造局生产的这种后膛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1863年,苏州洋炮局生产了短炸炮(前装炮),俗称田鸡炮,被洋人称为天炮。其特点是炮身短、重量轻、射角大、炮弹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因而射程较远。由于弹道弯曲,对打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及有掩盖的工事有很好的效果。该炮在当时的中国是唯一较先进的武器。

  三、1884年,金陵制造局开始制造美式加提林轮回机关枪(通称十门连珠炮),为美国人在1861年所发明。该枪口径11毫米,枪管有膛线12条;配有6至10支枪管,可在一固定的中心轴上回转按序装填发射。每分钟可连续射出子弹350发,射程可达2000米。在中法战争中,局里生产的这种枪及后膛炮同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金陵兵工厂也制造过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四、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湖北枪炮厂仿德国88式毛瑟步枪并加以改进,定名为“汉阳式”步枪,俗称“汉阳造”。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1895年8月开始小量生产,冬季重建完成,开始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使用圆弹头。同时生产子弹,每月能生产十三万发。

  1896年开工生产。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

  1901年,生产步枪2,500枝,马枪316枝。抬枪53杆。徐建寅试制棉质无烟火yao成功.

  1904年9月26日,张之洞奏请将湖北枪炮厂改名湖北兵工厂。当时可以日产步枪50枝。子弹12000颗。

  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

  1907年陆军部通令各省采购湖北兵工厂枪械。除特殊需要外,不应向外洋采购,一律向汉阳厂购买,并依期付款。该年生产步枪9,000枝。

  五、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yao厂、无烟火yao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这座由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手缔造起来的近代军工厂位于上海高昌庙,是清末中国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早在速射炮问世后不久,这里的技术人员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种新式武器。1890年(光绪十六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向两江总督李宗羲报告,要求仿制一种新式火炮:

  “……泰西各国所用枪炮,巧样百出,日新月异。查有德国克鹿卜厂所造新式全钢后膛快炮一种,与英国阿姆斯脱朗厂所造异属相同,较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灵捷异常,以之安置炮台、兵轮,洵称利器。职道麒祥前在外洋,曾经见过,兹与华洋各匠再三讨论,拟由职局设法仿造。第此种后膛新炮,其中关键各件,均系紧密凑合,曲折甚多,若凭空摹绘图式,范模试造,诚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拟先由外洋购买快炮一尊来局作样,以便逐件拆开,仿照制配,庶有把握……”。

  从这份报告可以了解到,江南制作局请求仿制的是一种“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的速射炮,准备采用的仿制方法是,购回一门国外的速射炮,然后逐件拆开,对所有的零件进行一一复制,最后再把这些零件组合起来装配成大炮。在不能完全掌握速射炮具体生产技术的情况下,这不失是一种可行的仿制方法。

  两江总督对这份报告相当感兴趣,在批准了江南制造局请求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火炮的质量,要求:“妥慎筹办,认真讲求,务与外洋快炮一律坚利以资得力”。当时西方生产速射炮的主要是英、德两国,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江南制造局最终引进了一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全钢后膛快炮”,“逐件拆开,照样制配”,由此开始了中国制造速射炮的历史。

  从提交仿制报告算起,经过将近3年时间后,中国生产的速射炮终于向展现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测试了新造的火炮,总办刘麒祥特地邀请了大量中外人士前来观看。当时进行试验的共有两门火炮,分别是八百磅子后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就是仿制的120mm口径速射炮。试炮的结果非常成功,“中西观者啧啧称叹”。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的薛福成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速射炮的性能参数:“快炮重二吨有奇,长十六尺二寸,口径四寸七分,食黑色火yao十二磅,食无烟火yao仅五磅半。一秒时可放十二尺,弹出口时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弹里能击十八里之远”,并认为“此项快炮最利于兵船”。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门火炮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从1892年(光绪十八年)试制开始,截至甲午开战时的2年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了12门120mm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记》记载的120mm船台快炮性能参数

  口径120mm

  炮身长16.4英尺

  炮身重2吨728磅

  炮架重2吨半

  来复线22条

  来复线长14.4英尺

  炮弹重40磅

  装药无烟火yao4磅半;石子药12磅

  射程7200米

  1894年7月2日(光绪20年5月2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一纸电文到了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手中:“局制四十磅快炮,除应拨四尊,已饬局筹船运威,应将药弹、铜壳酌齐候拨。海军尚需添设快炮,局内闻尚有六尊,亦祈配齐药弹并拨交去轮”,要求江南制造局将所造的120mm速射炮连同弹药一起运往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档案中便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光绪二十年拨发海防军械局“阿姆斯脱郎四十磅全钢快炮四尊;开花、实心弹各一千六百个;钢质弹四百个;快炮弹铜壳五百个;炮门电气自来火一千支;炮门铜管击火二千六百支;炮药袋一百六十个;无烟火yao八百磅”。至于李鸿章电报中所问的另外六门速射炮则不知为何,统统被南洋大臣调走了。这样,先后北上的江南造120mm速射炮累计有5门。

  丁汝昌曾经数次申请为“经远”、“来远”舰添装尾炮而未果,江南制造局的120mm速射炮运抵威海后,李鸿章电告丁汝昌,要求迅速将这些速射炮安装到“经、来”军舰上充当尾炮。但或许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对军舰进行大的改造(“经远”、“来远”在德国建造时李鸿章就提出过尾炮问题,当时伏尔锵厂的答复是,因为底板已经铸好,无法添加尾炮),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也没看到“经、来”二舰有过尾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并非北洋嫡系“广”字号军舰上出现了120mm速射炮的踪影。

  翻开日本《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广乙”、“广丙”二舰搭载兵器一栏下,赫然记载的是120mm速射炮。无独有偶,北洋舰队中的洋员马吉芬在《鸭绿江外的海战》一文中也提到,在黄海海战参战的中国军舰中,“广丙”舰装备了3门大口径速射炮,而黄海海战之后奉旨检查北洋海军的徐建寅(汉阳炼钢厂的兵工学家,近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曾任汉阳钢铁厂总办,汉阳炼钢厂总办侯补道。1901年3月31日在汉阳实验无烟火yao时发生爆炸,徐等13人以身殉职)在检查报告中也清清楚楚记载“广丙”舰装备的是3门“十二生特快放炮”(即120mm速射炮)。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中的“广乙”、“广丙”两艘军舰装备了120mm速射炮。

  “广”字号军舰隶属广东水师,是广东水师仅有的几艘主力舰。1894年5月,根据《海军大阅章程》,三艘“广”字舰一起北上接受检阅。海军大阅结束后,正值中日关系紧张,各舰不愿返回广东,因此皆留在北洋助战,后来都参加了甲午战争。

  “广”字舰中的“广乙”、“广丙”属于钢胁钢壳鱼雷快船,由福建船政建造,分别于1890年11月30日和1891年12月18日建成。二舰属于同型舰,各种性能参数接近,火炮布置略有不同。但根据初建时的资料看,“广乙”装备的是1门150mm炮和2门120mm炮,“广丙”装备的则是3门120mm炮,都是旧式后膛炮。把其中的5门120mm后膛炮更换为新式的速射炮,只能是二舰建成后的事情。

  广东省在订造“广乙”、“广丙”舰时就已出现购船经费不足的情况,后来的“广丁”舰更是因为无力支付船价,而无奈的被并入了福建船政水师,成了“福靖”舰。在连“广丁”舰区区20万两的造价都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广东水师能耗费巨资自行购换120mm速射炮是不可想象的。

  从各种史料来看,在当时无法从国外购买速射炮的情况下,唯一有能和两艘“广”字舰发生联系的就是江南制造局运往威海的速射炮,而且数量也恰好和“广”字舰原有的120mm炮位相符,都是5门。但这些原本将用作“经远”、“来远”尾炮的速射炮为何被换装到两艘非嫡系的“广”字号军舰上去?以及换装的时间、过程如何?尚未找到直接的记录,有待进一步探寻。

  现在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有一批中国制造的速射炮伴随北洋舰队参加了甲午海战,虽然由于数量过少,在海战中并未产生过重要作用。但以往认为北洋舰队中没有一门速射炮的观点似乎应该加以修正了。

  速射炮是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高科技产物。当时尚处于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军工技术人员将它引进、仿造,并实际运用到了抵御外敌的战争中,中国早期军工技术人员的这种努力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六、马尾造船厂从1866年创办,到1907年停造的40年间,建造了大大小小的舰船40艘,总吨位达到四万七千三百五十吨。她为近代中国的船舶制造、海军建设、科技人才培育,以及诸多工业领域的奠基和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左宗棠曾经提出‘用机器来制造船用蒸汽机‘,当年轮机厂里的很多机器都是从欧洲买来的。蒸汽机引发了西方的工业革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机是在1871年在这个船政轮机厂造出来的。

  马尾船政学堂不仅是中国海军的摇篮,从学堂毕业的许多学生还活跃在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有“匡世良才”美誉的造船专家魏翰、设计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巴玉藻、著名外交家陈季同等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马尾造船厂开办不久就达到相当规模,船台、船坞、起吊设备等设备都很完善,那时候工厂就配有60吨的起重机,可以造三千吨的轮船,还有盖了五十多座车间。可以说当时的马尾造船厂在中国及整个远东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

  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12月23日,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家机器造船厂,时任总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力排阻力,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1869年,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1871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1882年,制造了我国最大吨位铁肋木壳兵船;1889年制造出我国第一艘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舰。

  “平远”舰,是福州(FooChow)船政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ÉmileBertin)设计的“柯袭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该舰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命名为“龙威”,同年10月4日开赴上海,与北洋舰队会合。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LangWilliamM)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于1890年5月28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

  “平远”的舰船资料:长59.99米、宽12.19米、舰艏吃水4.19米、舰艉吃水4.4米、主匡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动力为2座福建船政自造的3胀往复卧式蒸汽机、4座圆形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400马力、航速10.5节、煤舱容量350吨、装甲甲板厚2寸、水线带装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装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编制202人。

  主要武器:克虏伯260mm前主炮1门(3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副炮2门、57mm哈乞开斯炮2门、47mm单管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黄海大东沟海战时的装备情况)

  附:“平远”舰作战经历

  1894年,因朝鲜事变,中日两国间爆发了甲午战争。9月16日,北洋海军主力护送增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抵达后,“平远”与同队舰“广丙”作为第二梯队,被配置于大东沟口外,担负警戒任务,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自降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执行了近海防御的任务,而北洋海军其余的10艘主力舰则作为一线主力,在口外12海里处下锚。9月17日中午,口外的北洋海军主力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展开激战,距离战场较远的“平远”、“广丙”以及鱼雷艇“福龙”、“左一”在看到远方弥漫的硝烟后,立刻一起急驶战场,支援作战的北洋舰队主力。

  下午2时以后,“平远”、“广丙”二舰相互配合,向日本舰队旗舰,法式巡洋舰“松岛”发起攻击。“广丙”一度准备向“松岛”发射鱼雷,但因敌方火力过于凶猛,而被迫撤退。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则在管带李和指挥下,于弹雨中拼死冲向“松岛”,下午2时34分,双方距离逐渐接近至2200米,“松岛”舷侧的速射炮疯狂地向“平远”倾泄弹雨,“在无数发炮弹的轰击下,已使其舷侧出现洞穴,从舰内冒出浓烟,舰内也出现火焰”,而几乎与此同时,“平远”舰舰首260毫米主炮发射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击中“松岛”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顿时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中央鱼雷发射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日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发射电路被打断。根据战后统计,在整个黄海海战中,日本旗舰“松岛”共中弹13发,被击毙35人,在这战绩中,北洋舰队“替补队员”的“平远”占了很大比重。

  短短几分钟后,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被击毙4人。

  开战前并未被列入一线阵容的“平远”舰,尽管进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方面体现了“平远”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性,同时以管带李和为首的全舰将士之奋勇精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战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从建厂至1907年,马尾船政经历了从跟洋人学造木壳蒸汽兵轮到1875年辞退外籍技师,自行设计建造舰船,实现了自主建造木壳—铁木合构—钢制舰船的质的转变,共制造出大小船40余艘,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局,又创设了飞机制造工程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等中国年轻科技人员,经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架“甲型一号”双翼水上飞机(1910年法国的费勃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架飞机,并培养了我国自己的飞行员。这使福州船政不仅是舰船的发祥地,还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七、上海江南造船厂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轮,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分别命名为“官府号”(MANDARIN)、“天朝号”(CELESTIAL)、“东方号”(ORIENTAL)、“震旦号”(CATHEY)。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其中第一艘“官府号”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四船经美国运输部验收,工程坚固、配置精良,美国政府对其建造质量十分满意。说“解放后”中国才能制造万吨轮船,事实是这样的吗?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是一些中国的第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铣齿机:1870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用蒸汽锅炉改制,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

  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https://www.biqwo.com/dudu/158/158494/815862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