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江山万里照 > 第141章封海为了海贸

第141章封海为了海贸


  加强海禁下达封海令,并不是朱厚照一人之想,一人之念。而是朝廷诸大员一起商议的,内阁首辅还有户部尚书周经以绝对支持的态度向朝堂所有人试压,使的封海比起之前朱厚照在朝堂一切倡议都是更快被通过。

  刘健自上任以来就是不停的谋划着西北,河东布政司的设立让他认为既然河东布政司已经是设立,那么朝廷就是不能不管不顾,所以在他主导之下河东布政司得到了很多的朝廷政策倾斜。

  河东,毕竟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大项目’。刘健是不愿意玩砸了的,所以河东布政司的设立很是如火如荼的。到现在河东布政司三座城池同时开始建造,河阳,白城,还有盐池城将会河东布政司的三大城。

  城池开始建造了,可是河东还是需要人的。刘健也是很是关心,按照朱厚照之前的屯边卫想法最先被分配到河东的不会少于五个屯边卫,就是两万五千人。但是到现在根据河东布政司的上报,屯边卫仅仅是一个河东第一屯边卫到达了白城,其他朝廷答应的四个屯边卫根本就是没有影子。

  事情报到内阁又是被送到朱厚照的案头,朱厚照当即就是召见了兵部负责屯边卫事务的侍郎许进。本想发一通火,但是许进两个字直接让朱厚照哑口无言。

  “没钱!”

  就是这样简单两个字,确实让大明朝廷的掌权者们一脸复杂神色。许进在文华殿大倒苦水,兵部组建屯边卫的一直是先派人到地方上招募流民还有哪些无田无业的人,然后在兵部几个固定的营地进行一个月到两个月的训练,然后按照派往地命名为某某地第几屯边卫,继而派往某地进行驻扎屯点护边,尽管这样的方式不是很高效但是很有必要。这样才是能够保证屯边卫的质量,边地不是内地屯边卫人员起码要知道怎么挥砍以及怎么拉开弓弦!

  这是,最基本的。

  现在兵部已经派出了近八个屯边卫,辽东就是有四个。

  兵部的耗费不可谓不大,在保证军饷之下兵部组建一个屯边卫最快需要一个月时间慢的得是需要几个月时间。

  兵部没钱,可是工部也是没有钱。这就是让朱厚照头大了,工部全面负责着河东三城的建造,没钱就是修不下去了。河东不光修城还有路已经各种水利等等,这会子朱厚照明白为什么大明的皇帝们不怎么乐意开疆扩土了,没钱啊。

  把周经叫过来一问,户部也没钱了。而周经生怕别人不相信他,当朱厚照的面就是拿出了账目。他那副小商人一样的模样让刘健等人看了都是不禁掩面,这哪里是大明的户部尚书啊。

  这边周经在文华殿算账,追着他要军饷的兵部马文升也是追到了文华殿。开口就是要钱,差点就是让周经当场拿算盘打人了。

  大明田不少,地也不少,百姓的交的赋税也是不少。当然也是不多,靠着历任户部尚书的左右逢源也是能够维持大明的运行。

  但是钱却是没有进入到国库之中,这在现场的几个人都是知道。大量的田地都是在少数人地方手里,藩王、大户、文人甚至是道观寺庙,这些人的手里有着大量的土地。来源是赏赐购买,但是最大的来源却是另外一种方式,比如百姓对于举人等等一些法定免赋税阶层的“投献”。

  就是这样,大明田地这么多但是会交赋税的田地却是很少。这里那些‘投献’的百姓还有‘免赋税阶层’都是在挖国家的墙角,自己不交赋税当国家拿不出钱来赈灾还有救助的时候,又是回过来怨念朝廷!

  真乃是刁民,真乃是蛀虫。

  但是现在朱厚照没有办法去动他们,通过收取赋税的方式来填满国库根本就是妄想。一改还不如一动,所以朱厚照当家就是向几个说道“封海!海贸专营,以朝廷直接控制海贸仿故宋以贸易富国家。”

  为了声明自己的‘以贸易富国家’的想法的正确性,朱厚照第一次向在场的几个人公开了宫庄工坊所制造的一些东西。并且也是将这段时间九州商会与外商们做生意所赚的账目,账目上明明白白写着仅仅是上半年九州商会的收益就是已经超过了百万?

  然后又是强化了此举的合法性,为此他说了三点。

  “一者,海禁乃是我朝之祖制,然如今海禁松弛使得沿海海盗倭寇猖獗,致使百姓名不聊生。”

  “二者,国库空虚万不能加征黎民,所以封海以朝廷海贸专营,必定能够充溢国库。以此为国家建设还有军队军饷之用。此举也是不存在与民争利,百姓没有能力出海贸易一应都是被那些奸商剥夺,与其这样还不如朝廷主导还能保护百姓利益。此乃是富国惠民强军之策啊。”

  “三者,朝廷封海还可以杜绝海盗倭寇对于大明的侵扰!”

  在场的都是大明最顶层的人,朱厚照一说他们就是懂了。谁不知道故宋以半壁江山抵抗蒙元不就是因为国家富裕吗?所以国家富裕了那么谁都不是问题,大明为什么常年没钱,怎么没钱大家知道,但是真正执掌权柄的人又是不敢轻易的去更改。

  此时,太子说的好像就是一个富国,惠民,强军的最好法子。大明的高层不是简单的笨蛋能够立足的,这样大的一个国家能够保持运转就是这些高层的能力的体现。

  这些高层从来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政治抱负,只是苦于一代又一代问题的累计让许多维持大明的正常运转都是力不从心,又是何谈改变呢?

  要说改革,或许每一位大明内阁首辅都是有想过!

  一改不如一动,对,就是一改不如一动。目前的大明根本就是没有那种破后而立的实力,大改不如就是一动。

  那么,封海吧。

  周经第一个同意了,只要是能让户部钱变多,他都是可以考虑。马文升也是同意,因为作为他来说大明两百万的军人实在是庞大的群体,兵部缺钱啊。

  刘健没有很是爽快的答应而是在原地想了很长的时间,终于他答应了。因为按照太子所说,海贸即便是赚不到钱也是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是恢复祖制谁没有办法说什么。

  谁说,谁就是违反祖制。

  最主要的是朱厚照刚才描述的那种财源广进的局面也是让刘健动心了,如果国库充盈了那么到时候他一些想法是不是就是可以实现了?

  封海为了什么?

  封海就是为了海贸,海贸就是为了填补国库空虚!

  因为那种财源广进,用土就是可以换回的黄金白银的美好憧憬,在文华殿里的几人就海贸专营进行了热烈的谈论。在场都是明白人,大明本身能够为了国库做的贡献已经不多了,所以必须要想其他的办法。加征加赋加税是绝对不可行的,即便是天子有旨意也是不行。那样做的结果大家都是可以预见,既然国内不能让国库实现增长那么将目光投向海外不失为一种方法。

  虽然在场的人都是不甚了解,但是太子说的也不是空穴来风。江南富庶难道真的就是因为鱼米之乡?不见得,大明是很大但是大明再大一年能够用多少粮食?用多少丝绸,用多少瓷器?

  寻常人家的粮食能够做到自足都是谢天谢地了,哪里有粮食发卖。江南的富庶一定不是因为粮食,而寻常人家的丝绸还有瓷器,一年下来都是消耗不了多少甚至是没有消耗。因为寻常人家也不会穿丝绸,一个瓷碗都是能够传上几代。

  那么江南的产的丝绸瓷器以及茶都是去了哪里?凭空消失了吗?当然是去大明之外了?如何去?当然是海上,这些道理这几位都是能够想通的。

  当收到召令的鸿胪寺卿陈寿还有工部尚书徐贯两人来到文华殿的时候,看到的景象是怎么都是忘不掉的。

  兵部还有户部又是打起来了,这两位只要是到一起一个时辰内准打起来。而且这种情况在太子监国的时候出现的就是特别频繁。

  兵部户部见面必打架。

  “你们来了,云儿看座。”看了一眼停下来的马文升还有周经两个人,朱厚照笑着对徐贯两人说道。

  待徐贯还有陈寿两人坐定,朱厚照开口说道“海禁乃是祖制,封海与海贸专营乃是国策。两者并不相冲,相反的两者是互补有无的。内阁全面负责监管沿海各地地方官府官员海禁力度与进度,保证此国策能够顺利施行与进行。而户部则是要立即设立专营清吏司,主管海贸一事。”

  “但是为了海贸安全,兵部也是需要组建一支航行与海上的水军或者立即自上而下的统领大明现有水师,保护专营司商船与专营司许可的商船安全,这是其一。打击海上之海盗倭寇卫我大明海疆互有大明国土安宁,这是其二。”

  说着朱厚照又是看向徐贯说道“工部现在可是必须加大建造海船还有各型海商船,工部马上便是整顿整理下辖各地造船厂,年底之前必须将相关进度报到内阁。”

  “鸿胪寺立即通知各地大使配合朝廷政策,同时年底之前大明诸番邦国必须全部由大明大使驻扎!”

  对于专营司的设立周经是一百个同意,因为由此他就是可以拿到他心心念念的盐专营权了。专营司一定就是专营海贸的吗?

  扯。

  老夫愿意的话,就是足衣也是可以专营。但是相比足衣,盐对于周经的吸引力更大。江南的富庶一定是与盐有着巨大的原因。盐一定要在户部的手里,这样才是利国利民的。

  这就是周经,一个表面抠,内心里却是七窍玲珑的人。公心,私心他都是有。

  刘健听完了朱厚照话一直是紧锁着眉头,因为他是知道的。海贸专营是对朝廷有利的,只要是有利的他就是支持。但是他是大明首辅,他必须不能盲目的乐观,朝廷海贸专营的出发点是为国谋富,但是真正到了地方上他们会怎么想呢?

  那些大商大贾以及因为私下海贸而谋得暴利的人会同意吗,有谁愿意将嘴里的肉分给别人?

  刘健将自己想法说出来,一时热烈的气氛便是黯淡下来。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朱厚照也是认同。


  (https://www.biqwo.com/dudu/127/127934/738012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biqwo.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wo.com